民国时期,铁塔公园内曾珍藏着两口巨大的铜钟,它们是开封的珍贵国宝。可惜,在1938年6月开封沦陷后,这两口大铜钟神秘失踪,至今无人知晓它们的去向。这两口铜钟经历了怎样的曲折命运呢?
追溯到北宋时期,铁塔公园所在的区域曾是开宝寺的二十四下院之一——上方院,也叫独居寺、佑国寺、上方寺,或者铁塔寺,名字因时代变迁而有所不同。
千年间,铁塔寺屡遭毁坏与重建,直到清道光二十一年,即1841年,黄河决口造成了巨大的水灾,铁塔寺也因此遭受了严重的破坏。铁塔寺的钟楼同样未能幸免,被黄河洪水冲垮,沉重的大铜钟也倒塌在地。
我们可以通过一张当时拍摄的照片来回顾这场灾难之后的铁塔周围景象。照片中,可以看到断壁残垣,荒芜的黄沙覆盖了整片土地,冷清而萧瑟。
这张照片刊登在一本书中,拍摄时间大约在1912年之前,当时河南大学的前身——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刚刚在铁塔南边开始建设。虽然照片不够清晰,但下面一张更为清楚的照片能够让我们更加了解那时的场景。
这张照片是由美国人西德尼·戴维·甘布尔在1919年春季拍摄的,距今已有103年的历史。照片中的铜钟是金代铸造的,尽管有人认为它是元代的遗物,但不管如何,它的历史已有近千年,确实是珍贵的文物。
照片中,铁塔孤独地矗立着,四周一片荒凉,旁边是那口倒塌的大铜钟,六位衣着讲究的洋人围绕在铜钟旁合影留念。仔细看铜钟,它的直径大约与一个人的肩膀差不多,身高超过两米,重量可能达到几千斤。
然而,现在在铁塔公园中,铜钟早已不见踪影。那么它究竟去了哪里呢?
原来,在1924年,河南大学的师生发现这口金代大铜钟孤零零地摆放在铁塔旁边,没人管理。为了保护这一重要文物免受破坏,他们将它搬进了距离不远的学校,放置在6号教学楼前,作为学生学习古物的展示物。有些人甚至认为它成了河南大学的校令钟。
然而,随着1938年6月6日开封沦陷,河南大学被迫迁移,日军占领了学校。河南大学的师生回来后,才发现这口铜钟已不见踪影,究竟是被运往日本,还是被熔化成炮弹,至今无法得知,就这样,这口铜钟神秘失踪了。
此外,日军还拆走了大礼堂里的2880个铸铁椅子,熔化并运往日本。有些人推测,那口大铜钟也可能在此过程中被一起带走。空荡荡的大礼堂变成了日军的马厩,昔日威严的河南大学大礼堂成了异乡兵马的栖息地。
民国22年(1933年),由僧人慕西、净严法师、袁西航居士三人共同筹建的“河南省佛学院”在铁塔旁边落成,悬挂着“上方佑国道场”的匾额。照片中可以看到,院内悬挂着两口钟,一大一小。通过对比,这口大钟显然与甘博拍摄的铁塔旁的那口大铜钟不同。
据了解,当时开封的老人回忆称,这口大钟其实是从曹门外的“十方院”移过来的,而十方院的位置就是今天的开封标准件厂所在位置。但至今不明的是,为什么净严法师并未选择直接使用河南大学6号楼前的那口大铜钟。也许是因为与河南大学的交涉未果,铜钟未能搬迁。
那么,这口清代的大铜钟究竟去了哪里呢?它的失踪同样成为了悬案。二战期间,日本人对开封的文物极为垂涎,特别是这种历史悠久的钟。
照片显示,日军曾在开封沦陷期间,将大铜钟从铁塔公园搬到大相国寺。他们的队伍浩浩荡荡,除了日军,还有西洋乐队吹奏着迎接铜钟。铜钟被小心地放在木架上,旁边绑着旗帜,甚至有和尚在为铜钟诵经。看起来,这场运送铜钟的活动充满了仪式感。
然而,送到相国寺的铜钟并非当年小鬼子运送到的那口铜钟。2007年拍摄的一张照片显示,相国寺里的铜钟与当年小鬼子运送的铜钟明显不同。如此一来,这口铜钟到底去向何处,成为了一个永远无法解开的谜团。
这件事至今没有答案,我们只能猜测,大铜钟可能在那时被偷偷运往了日本。这个谜团,或许永远也无法解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