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小步。
今天带来的是《楚河汉界》系列第17篇,视频和图文合集都可以在我的主页找到哦~
上一篇中,我们讲述了那场激动人心的巨鹿之战。在霸王项羽强大的攻击力面前,王离的长城兵团迅速瓦解,烟消云散。此时,唯一挡在项羽与关中之间的,就是章邯带领的20万秦军了。
巨鹿之战结束后,双方的战略局势如下:
由于巨鹿一战的胜利,诸侯联军一扫之前的畏秦情绪,士气高涨,纷纷为胜利而振奋。而且,原本各自为政、各自为营的诸侯联军,局面已经发生了变化。项羽凭借着在巨鹿的出色表现,成为了联军的领袖,毫无争议地位高权重,其他诸侯也纷纷归顺,成为他的部下。因此,项羽也正式被任命为“诸侯上将军”,这一职务的建立,意味着他成为了各大诸侯的首领。
此时,项羽麾下的士兵已接近20万之众,战力强大。而与此同时,秦军的形势又是怎样的呢?王离的20万长城兵团已经不复存在,章邯则撤退至原先的驻地——棘原,尽管他参与了巨鹿之战,但整体表现平平,远没有项羽的高光表现。
从军事角度来看,尽管秦军在巨鹿一战中遭遇惨败,但整体局势并未崩溃。首先,秦楚两军的兵力基本相当,人数上并没有明显的差距。其次,虽然秦军的士气大不如楚军,但章邯本人的作战风格是稳扎稳打,防守反击,巨鹿之败未必就能导致士气崩溃。最后,秦军在后勤上的优势也不容小觑。章邯能够依托黄河的航运体系,源源不断地获得粮草补给,而王离的长城兵团当初就是依赖章邯的粮草运输而生存的。这一点上,秦军无疑比楚军更具优势。综合来看,尽管遭遇了巨鹿之败,秦军依旧具备了再次作战的能力。
那么,面对如此局面,章邯会做出什么决策呢?战事暂时未起,秦军却选择了后退。这是怎么回事呢?
我们在之前的分析中曾提到,章邯自从北渡黄河后,军事态度发生了显著变化,不再像之前那样气吞万里如摧枯拉朽,而是变得谨慎且犹豫。这背后的原因,可能与赵高的权力有关。当时,李斯等大臣已经被赵高所排除,赵高成为了实际控制朝政的权力人物。秦二世虽然名义上任命赵高为丞相,但他并没有实权,所有重大事务的决策,实际上都由赵高主导。章邯的失误,最终使得他成为赵高眼中的眼中钉。
事实上,史书并没有直接提及章邯和赵高之间的过节,但我们可以推测,章邯作为一个出自正统官僚体系的军事将领,可能对赵高这样的宦官充满敌意。过去的积怨,或许在此时变成了彼此心中的隐患。
处于前线的章邯,感到极为不安,因此他决定派人回咸阳探查情况。于是,章邯派遣副手司马欣前往咸阳,既是汇报工作,又顺便探探赵高的态度。然而,司马欣在咸阳等了三天,始终没有见到赵高的身影。于是他决定离开,但由于担心赵高可能会对自己不利,司马欣决定绕道而行。结果,赵高果然派人追赶司马欣,然而却没有成功追上他。
这一段历史细节让人颇为疑惑。赵高到底意欲何为?如果赵高真心想除掉章邯,完全可以借着巨鹿的失败机会,解除他的职务,选一个忠心的心腹替代他。毕竟秦二世对于赵高言听计从,想要达成这一目标并不难。然而,赵高在这一过程中却显得过于缓慢和慌乱,他没有趁机控制司马欣,也没有派人追捕,甚至任由他悄悄逃回去。按照赵高在对待李斯时的果断与高效,似乎不应该犯如此低级的错误。因此,赵高此举的动机仍然成谜。
无论如何,司马欣最终将所见所闻汇报给章邯,并开始劝告他要早作打算。与此同时,赵国的陈余也向章邯写信,信中通过举白起和蒙恬的例子,告诫章邯,继续跟随秦国并没有前途,劝他换个东家。从陈余都能轻易写出这样一封信来看,章邯面临的困境已经没有什么秘密了,外界的眼光都在注视着他。
但比起陈余的远离,司马欣的劝告显然更加具有说服力,因为他是章邯的同僚、战友。而且,后来在分封时,司马欣和董翳都能与章邯并列为“三秦”,这更是表明他们在劝降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且事后得到了项羽的奖赏。
在这个冷酷的现实面前,章邯心中的坚持开始动摇,他决定采取行动。投降的第一步是联系项羽,试探对方的态度,看看是否有合作的可能。于是,章邯悄悄派人去接洽项羽,想要探讨投降的具体事宜。
然而,双方的第一次沟通并不顺利。项羽显然对章邯的态度并不感冒,立即发动猛攻。项羽知道,章邯如果投降,秦军的20万人将成为一个巨大的威胁,这个庞大的力量不容忽视。如果就这样接受章邯的投降,项羽恐怕将永远无法在联军中占据主导地位。为了打消章邯的野心,项羽必须通过一场胜利来压制秦军的气焰,让他们明白,谁才是真正的主宰。
果然,项羽在这一战中取得了压倒性的胜利。章邯见到项羽的强硬态度后,再次派人前来联系。项羽此时也开始展现出自己的条件,表示如果不是粮草紧张,他是不会考虑接纳章邯投降的。项羽的这种做法表明,粮草问题是他最关心的,但他在背后隐藏的真正意图则更为复杂——他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让章邯彻底屈服。
最终,双方达成协议。章邯被项羽软禁在楚军中,而他带领的20万秦军则交给了司马欣。这一切的背后,都显示出司马欣在此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他不仅成功劝降了章邯,还在这一过程中获得了项羽的信任和回报。
然而,这一切只是暂时的平静。章邯的投降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决定,背后有着复杂的政治斗争与权力博弈。项羽的态度也不完全是因为粮草问题,这场复杂的博弈将如何发展?一切仍然未完待续。
我是小步,大名“历史步行街”。如果你喜欢本篇文章,记得点赞、评论和转发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