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的官员等级体系分为九品三十级,每个品级都包含若干子级,假设有两位都是二品官员,他们的待遇和地位可能并不完全相同,因为他们的具体品级不同。我们通常熟悉的职位如九品官、八品官等,但实际上每个品级内,还可以细分为从品官和上下品官。举个例子,在一到三品之间,会进一步划分为正一、二、三品,往下推到四品时,又有正四品上、正四品下的区分,一直到九品为止。除此之外,还存在一个特殊的“流外”职级,它独立于这三十个品级外,且流外内还细分为九个等级。这种复杂的等级制度,显示了唐朝的官职层级如何精细且复杂。
唐朝的三品官员,可以看作是一个关键的分水岭,特别是正三品,已经是朝中举足轻重的大人物,能够在朝堂上呼风唤雨。要能当上正三品官员,已经是非常高的荣誉。至于更高的品级,正一品和正二品官员的地位又是何等的神秘且难以企及呢?唐朝的政治制度是延续自西汉的三省六部制,三省包括中书、尚书、门下,六部则是吏、户、礼、兵、刑、工。每个省负责不同的职能:中书省负责发布命令,中书令是最高领导;门下省则主管宫内侍从事务;而尚书省则专门执行命令,尚书令是领导,手下还有左右仆射两个副长官。尚书省掌管六部,六部又管理24个司。
尽管尚书省的任务是执行中书省的命令,然而,尚书令的实际权力却往往更大。三省的长官在朝中掌握着国家的大权,可以说相当于宰相的职权。自唐太宗时期开始,宰相的职位不轻易授予他人,虽然低品级的官员可以参与政务,但他们的声音几乎微不足道,只能听从三省的指令执行。为了防止权力过于集中,唐太宗还增加了三省的人数,这样既能集思广益,又避免了权臣专权的局面。
然而,尽管这些三省的官员地位极高,他们的官职等级大多止步于正三品。即便如此,三省的副职,如尚书省的左、右丞,虽然也负责宰相级的工作,但他们的职务等级仅为四品。因此,若想升到一品或二品的官员位置,可以说是非常艰难的,只有极少数人才能攀上这一高峰。那么,那些位居一、二品的官员,究竟是怎样的人物呢?
这些位高权重的官员未必都有实际的权力。虽然他们的职称光鲜,然而实权往往掌握在宰相手中。比如太子太傅等职位,虽然名义上很尊贵,但并不参与朝政,只能获得一些礼遇,而缺乏真正的决策权。类似地,皇室的亲王、郡王、公主,以及国公等爵位所持有的官职,也可能达到一品或二品的水平。李世民在还是秦王时,由李渊特封为“天策上将”,这项职务在军事上是绝对的最高指挥官,且在文官之中,天策上将甚至比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等官职还要高。
天策上将这个职位不仅是李渊特意设立的,而且此职也没有继承者。无论是从实权还是从官职级别来看,天策上将都属于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等级,实际上和三师同一级别,三师包括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还有太尉、司徒和司空等。正一品的官职包括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以及骠骑大将军,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地位相对较低的亲王、郡王、国公等。
在正二品中,有辅国大将军、开国郡公、上柱国等。上柱国作为一种高级武将职位,虽然相对较低,但其荣誉却极为崇高,通常授予有极高军事功绩的人,比如协助李世民打天下的秦叔宝,他就是凭借卓越的战功,获得了上柱国这一勋级,并且也拥有军中的实际权力。
在二品文官中,除了尚书省的左右仆射,还有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等职务,这些职位主要负责照顾和教育太子。而在一品职位中,除了太子太师等职位,还有一些重要的武官如骠骑大将军等。
因此,可以看出,一品和二品的官员中,很多职位实际上是名义上的荣誉职务,缺乏实权。而能担任三品官职并真正掌握朝政实权,已经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了。简单来说,唐朝的高品官员虽然地位崇高,但真正能够影响朝政的,还是那几个实际掌握权力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