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十三年八月二十一日,圆明园内的太监和太医忙碌地进进出出,气氛显得格外紧张。根据太医的诊断,雍正只是患了些小病,朝政仍然一如既往地进行。然而,到了二十三日的子时,雍正突然暴毙,前去查验的太监满脸惊恐地走进房间,看到已经死去的雍正旁边站着服侍的甄嬛。太监下意识地望了一眼雍正床边的黄带子。当他看到黄带子没有被扯断时,只能低下头默默离开,向外宣布雍正驾崩的消息。那么,为什么那根黄带子如此重要?它究竟有什么特别的含义?如果黄带子被扯断,又会发生什么呢?
在清朝,皇帝的寝宫设计精细且严格,每一个床位的安排都事先确定。当皇帝决定在哪个宫殿休息时,太监们会事先将房间和床铺整理好,而床边的黄带子便是他们格外关注的重点。这条黄带子并非普通的装饰,它代表着一种紧急信号——如果皇帝在床上遭遇危险,身旁的太监可以第一时间扯断那根黄带子,向外呼救。一旦外面的人听到这一信号,他们便知道皇帝有难,且必须立刻进来调查。如果黄带子被扯断,便意味着皇帝的死因极有可能不是自然死亡,必定存在着某些不为人知的内情。此时在场的所有人都将成为调查对象,很多人甚至会因此丧命,与皇帝一同葬送。
如果雍正最终选择扯断黄带子,甄嬛势必会成为第一个被调查的对象,甚至可能会遭遇严酷的刑罚,最终香消玉殒。她一死,历史也就没有了后来的“孝圣宪皇后”这一重要人物。因此,雍正的死与甄嬛的命运,显然密切相关。
熟悉《甄嬛传》的观众知道,雍正曾逼迫甄嬛毒死她深爱的果郡王,并且不止一次怀疑甄嬛所生的孩子是否为自己的亲生骨肉。种种做法让甄嬛心生怨恨,她最终对雍正表露心声,指责他调查孩子的身世,并直言:“孩子不是你的,果郡王才是我深爱的人,我恨你!”此时,雍正握着那根关键的黄带子,心情愤怒而焦急,甚至可能因此暴毙。那么,为什么雍正没有在临死前将黄带子扯断,将甄嬛陪葬呢?
有一种可能性是,雍正在临终之际反思自己曾经对甄嬛所做的种种不公,他内心感到深深的愧疚,因此心软,放弃了扯下黄带子的决定。甄嬛入宫时,曾是一个纯真无邪的少女,对宫廷生活充满了憧憬。她原本可以在宫中安稳度过一生,享受平静的生活,直到离开皇宫。然而,因为她长得与雍正已故的初恋——纯元皇后相似,雍正便对她产生了深厚的兴趣,且这份宠爱来的迅速且猛烈。对于年少纯真的甄嬛来说,这一切就像是一场梦,而她的突然宠幸也引来了后宫其他妃子的嫉妒和敌意。
雍正的宠爱让甄嬛迅速成为众妃心中的眼中钉。可是,当甄嬛最需要雍正的保护时,他却选择视而不见。在那个时候,雍正的帝王心态已让他不再在意个别妃子的安危。他更在乎的是后宫的平衡与稳定,甄嬛即使在怀孕时遭遇华妃的欺辱,雍正也未敢为她出头。这种选择深深伤害了甄嬛,让她彻底对雍正心灰意冷。
甄嬛为了自保,选择了搬到寺庙居住,而在这过程中,她与果郡王产生了真挚的感情。当雍正躺在病榻上,看着昔日深爱的甄嬛,心中或许充满了懊悔。作为一国之君,他为何没能保护她,反而让她在后宫遭受种种摧残?或许在这一刻,雍正的内心终于有了软化的余地,想要在死前,最后一次保护她。
但这种温情的结局似乎过于理想化。帝王心肠无情,他能为了朝局的稳定,亲手逼死自己的儿子红师,又怎会对甄嬛这样的女人心软?更为可能的是,甄嬛已经开始为自己的复仇做准备,她早已深谙后宫之道,心机与权谋已成为她应对皇帝与众妃的法宝。雍正的突然病重,很可能是因为妃子叶澜的毒手,叶澜对果郡王有着深厚的爱,而甄嬛对此心知肚明,却故意装作不见。
当雍正听到甄嬛愤怒的话语时,内心深处已然猜测到毒死自己的人可能就是甄嬛,但他再怎么努力,也无法扯动那根黄带子。而这一切的安排,正是甄嬛的精心布局。黄带子上留下的捏痕,显然是甄嬛亲自做的手脚,显示出她已经不再是当年那个纯洁无邪的少女,而是一个在后宫权谋中打拼的心机女王。此时的甄嬛,已然成为后宫的主宰,雍正的死在她眼中早已注定。
这一刻,属于雍正的时代结束了,甄嬛赢得了这场宫廷斗争,但她也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失去了那些曾经珍视的人。宫廷深深,真正的情感早已被利益与权力的斗争所淹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