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近代史中,有一个非常值得深思的现象。作为新中国的开国领导人之一,周恩来无论是在党内外,还是在国内外的声誉,都享有极高的评价,赢得了无数人的真挚敬仰。许多人甚至用“千古一人”这样的词语来形容他在他们心中的完美形象。
通常来说,一个人能赢得朋友的尊重并不罕见,赢得同志的尊重也比较常见,但如果连敌对阵营的人都能尊敬你,那就显得尤为珍贵。而周恩来正是这样一位连对手都极为敬重的人。
举个例子,由蒋介石一手创办的黄埔军校,许多原本是共产党的敌对分子,后来即使转为国民党阵营,他们依然对曾经教导过他们的周恩来保持着深深的敬意。
黄埔军校成立时,特别注重政治教育,并且根据苏联红军的模式,设立了党代表和政治部。政治部的结构最初十分简朴,除去主任和偶尔来校讲课的教官,几乎没有其他工作人员。第一任主任是戴季陶,副主任是张申府,但张申府在一个月后便离开了。戴季陶随后也离开了广州,去了上海。
不久之后,邵元冲接替了政治部主任一职。他虽然本是官僚,但并不懂政治工作的内容和方法,能力有限、懒散无为,把政治部变成了一个毫无活力的机构,令师生们非常不满。于是,学校师生提出了“加强政治部工作,撤换邵元冲”的强烈要求。
1924年11月,邵元冲随孙中山北上,而年仅26岁的周恩来接任了政治部主任。周恩来上任后,迅速展现出了非凡的能力,迅速恢复了政治部的正常运转。他对学生的政治教育格外重视,每周都会组织一到两次政治讲座,开展生动活泼的讨论和问答。同时,他还亲自指导新成立的军教团的政治工作,并帮助建立了中国青年军人联合会。
通过这些有力的改革,黄埔军校政治部的工作焕发了生气,成效显著。学生们对周恩来这位与他们年龄相仿的政治部主任,深感敬佩。黄埔一期的学生、国民党名将宋希濂曾回忆道:“黄埔军校的政治部工作,直到周恩来担任主任才有了翻天覆地的改变。周主任事事亲力亲为,工作态度极为严谨,同时又非常谦和,循循善诱,深得学生们的爱戴。”
黄埔二期生、曾为国民党高级将领范汉杰的得力助手王大文也说:“我刚进入黄埔军校时,周主任虽然还年轻,但他英俊严肃,军装笔挺,气宇轩昂,讲话时铿锵有力,言辞深入浅出,而且充满趣味。”黄埔四期生、国民党中将文强认为:“黄埔军校的政治教官非常重要,他们相当于学校的革命灵魂。特别是周恩来主任,他是这一方面的榜样。”
周恩来在黄埔军校学生心中,无疑是无法替代的政治导师。更为令人惊讶的是,学生们对周恩来的敬重打破了左右派的界限。当时,文强等学员曾在政治课程上听过周恩来的多次演讲,几乎每次的主题都是《国内外革命形势的分析》。学生们称这些演讲为“百听不厌的大课”,且每次都能带来新的思考和观点。周恩来对国内外形势的分析,独具慧眼,条理清晰,博而能约,令学生们受益匪浅。
更难得的是,不仅是黄埔的学员们,就连来自国民党右派势力的学员,如李安定、周劲军等人,也都被周恩来折服。李安定甚至把每次周恩来演讲的内容详细记录下来,并反复诵读。
周恩来通过日常的演讲和辅导,成为黄埔军校学生们的政治导师,潜移默化地培养了一批坚定的共产党员,也为支持国民党右派的学生赢得了极高的声誉。
周恩来为人处事极有原则,完美诠释了中国传统的德行理念:仁者爱人、推己及人,文质彬彬、君子风范。他的人格魅力,不仅感动了同胞和战友,也深深打动了敌人和对手,甚至赢得了世界的尊敬。
即便在周恩来离开黄埔军校,全面投入中国共产党工作后,依然有许多黄埔的学生深怀敬意。尽管其中不少人后来成为了蒋介石的追随者,并加入了国民党,与周恩来在政治上形成了对立阵营,但他们始终保持着对周恩来的崇敬。
无论是在抗日战争期间,还是解放战争时期,许多国民党将领在见到周恩来时,都会恭敬地称呼他为“老师”或“周主任”,并向他行礼。这也从侧面证明了,周恩来赢得了连敌对阵营的将领的深深敬意,因此许多人才会称他为“最接近完美的人”,并赞誉他为“千古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