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唐玄宗将太子之位授予皇三子李亨时,几乎所有人都感到震惊,包括为李琩多年奔走、四处活动的李林甫。曾经大家普遍认为,唐玄宗不惜废掉太子李瑛,目的就是为了让李琩最终登上太子宝座。那么,李琩为何最终会被李亨抢占了太子的位置呢?
关于这一谜团,后人提出了两种解释:一是李琩的生母武惠妃去世后,失去了保护者的他在宫廷中的地位骤然下降;二是杨贵妃的介入,令唐玄宗为了避免尴尬,不得不放弃李琩。这些说法看似合情合理,但似乎也太过简单。实际上,历史很容易被民间传言带偏,时间久了,许多故事和事实就混淆不清,导致我们对真实的历史面貌产生误解。
要弄清楚其中的真相,首先我们需要解答三个问题:李瑛被废除后,唐玄宗为什么没有立刻让李琩接替太子之位?当武惠妃去世时,唐玄宗正处于对她的深切怀念之中,杨贵妃尚未入宫,怎么可能会影响李琩的地位?最重要的是,唐玄宗废掉李瑛,真的是为了给李琩扫清障碍吗?
在厘清这些疑问后,我们便能走得更近一步,接近事实的真相。实际上,这一切都是唐玄宗主导的一场精心布局的权力斗争,而李亨在其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唐玄宗虽然被后人称为“绝情爹”,但他杀了三个儿子是否真的那么轻率呢?若单纯为了废除太子,是否需要如此极端的手段?
事实上,李瑛已经做了21年的太子,唐玄宗曾亲自带他在苑中种麦,并在旁教导他,要懂得种田的辛苦,这是一种多么用心的培养啊。然而,李瑛最终却因为武惠妃的诬告,莫名其妙地被陷害为谋反,甚至连其背后的逻辑也充满漏洞。为什么禁军会放任皇子带兵进入宫内?唐玄宗为何会信这种荒谬的事情?
事实上,李瑛并非冤枉,张九龄的神道碑清晰记录了事件的真相:武惠妃受宠后,李瑛兄弟的母亲受到冷落,李瑛对唐玄宗偏爱李琩的做法产生了不满,导致了两次谋杀武惠妃的计划。第一次只是警告,但李瑛兄弟没有悔改,于是第二次行动发生了。根据情况来看,李瑛所策划的可能不仅仅是针对武惠妃,还包括李琩甚至唐玄宗本身。因此,李瑛的死亡并非为了给李琩让位,而是李瑛的行动触犯了唐玄宗的底线。
李瑛去世后,约八个月,武惠妃也因病去世。有一种说法认为,武惠妃的去世时机不对,导致了李琩失去父亲的宠爱。然而,这个理由显得有些牵强。作为父亲,唐玄宗在失去宠爱的女人后,是否会立即改变对儿子的态度?即便是唐玄宗翻脸的速度很快,也没有立李琩为太子,那为何在武惠妃生前不做此决定?他完全可以趁武惠妃生病时立李琩为太子,但他并没有这么做。
由此可见,唐玄宗从未真心打算立李琩为太子,即便太子之位空出来,李琩也并非他的首选。唐玄宗的犹豫正是因为他没有明确的心意,而李琩也从未真正进入他的视野。
那么,是否杨贵妃的出现影响了李琩的太子之梦呢?很多人认为杨贵妃的介入可能影响了李琩的太子位,但这一说法并不成立。若按照历史时间线来看,李亨在李瑛被废除后两年多就被立为太子,而杨贵妃入宫的时间远在李琩失去太子位置之后。杨贵妃的入宫并没有阻碍李琩的太子梦,反而是李琩从未成为唐玄宗的首选。
李琩虽然因为母亲的宠爱成为候选人,但他从未成为唐玄宗心目中的最佳人选。即便太子之位空缺了很久,唐玄宗也没有立李琩为太子。而李林甫急于推动李琩上位,甚至不顾唐玄宗的意愿,提出让李琩继位。最终,唐玄宗在得到高力士的支持后,选择了李亨,明确表示了不立李琩的立场。
李林甫由于早早投靠武惠妃,已经与李亨有了不可调和的矛盾。当李亨一旦成为太子,李林甫必然会受到牵制,无法像以前那样完全掌握权力。唐玄宗深知李林甫的心思,所以在选择李亨时,不仅考虑了李亨的“仁孝”与“年长”,更是出于对李林甫权力的牵制和布局。
最终,唐玄宗并不是单纯为了让李琩失去太子之位,而是为了更好地掌控朝廷的权力格局,借助李亨来制衡李林甫。李琩失去太子之位,其实与杨贵妃无关,而是唐玄宗深思熟虑后的权力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