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南地区是新四军成立初期的重点活动区。当苏南沦陷后,许多抗日武装力量纷纷涌现。1938年4月,新四军的先遣支队首先进入苏南,随后新四军的第一支队和第二支队也相继进入该地区,携手苏南当地的抗日武装,如“江抗”等,共同开辟了苏南的抗日根据地。最终,苏南的抗日力量发展为新四军的第一师和第六师。
1938年3月至4月,新四军各部队进行了整编,组建完成后,兵力达一万余人,包含四个支队和十个团。最先进入苏南的先遣支队,是由第一、第二、第三支队的兵员组成的。这个支队由第二支队副司令员粟裕指挥,钟期光担任政委。
1938年6月,第一支队在陈毅的指挥下进入苏南,紧接着第二支队主力在张鼎丞的率领下,于同年7月进入苏皖边界。第一支队和第二支队与苏南地方的抗日武装力量,如丹阳游击队和“江抗”等一起,共同开辟了以茅山为中心的苏南抗日根据地。
新四军第一支队的指挥人员包括司令员陈毅,副司令员傅秋涛,参谋长胡发坚,以及政治部主任刘炎。第一支队的编制包括第一团和第二团,第一团团长由傅秋涛兼任,副团长是江渭清,参谋长为王怀生,政治处主任是钟期光。第二团的团长是张正坤,副团长刘培善,参谋长王必成,政治处主任肖国生。
第二支队的指挥人员有司令员张鼎丞,副司令员粟裕,参谋长罗忠毅,政治部主任王集成。第二支队下辖的第三团和第四团分别有黄火星和卢胜担任团长,副团长分别是邱金声和叶道志,参谋长为熊梦辉,政治处主任则是钟国楚和廖海涛。
1938年11月,傅秋涛指挥的第一团返回皖南军部进行整训,第三支队第六团则调至苏南,由第一支队指挥。第六团的团长是叶飞,副团长吴琨,参谋长为乔信民。罗炳辉在1939年1月至4月期间担任第一支队副司令员。
1938年9月,叶道志被错误杀害后,陶勇接任第二支队第四团副团长。到1939年1月,第二支队的第三团调回皖南军部,随后在1939年11月,第一支队和第二支队的指挥机关合并,组成江南指挥部。
江南指挥部由陈毅担任指挥员,粟裕为副指挥员,罗忠毅为参谋长,刘炎为政治部主任。该指挥部下辖第二团、第四团、新三团、新六团,并包含“江抗”和丹阳游击纵队等地方抗日武装力量。第二团的团长是王必成,副团长是刘培善,第四团的团长为卢胜,副团长陶勇,新三团的团长为巫恒通,新六团团长为段焕竞,政治委员是陈时夫,“江抗”总指挥为梅光迪,丹阳游击纵队司令员是管文蔚。
江南指挥部成立后,不仅巩固了苏南的抗日根据地,还执行了向北发展的战略。新四军先后组建了苏皖支队和挺进纵队,进一步扩展了抗日根据地。苏皖支队由陶勇指挥,梅嘉生担任副司令员,政治委员卢胜;挺进纵队由第六团和丹阳游击纵队合编,司令员管文蔚,副司令员叶飞,组织了长江北渡进军,开辟了新的战场。
1940年4月,原第三支队副司令员谭震林进入苏南,重新改组东路指挥部,后改称为江南人民抗日救国军东路指挥部。谭震林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何克希任副司令员。该部队最终改为第三支队,并在“皖南事变”后改编为新四军第六师第十八旅。
1940年7月,陈毅和粟裕率领江南指挥部的主力渡过长江北上,在苏南留下部队组建新江南指挥部,由罗忠毅和廖海涛担任指挥和政委,之后,这部分部队改为第二支队,并在“皖南事变”后改编为新四军第六师第十六旅。
在这段过程中,许多优秀的指挥员和战士为革命事业英勇献身。包括胡发坚、吴琨、罗忠毅、廖海涛、熊梦辉、张正坤、肖国生、巫恒通和王怀生等牺牲,罗炳辉、刘炎和邱金声等则在战争年代因病去世。叶道志也被误杀,为抗日战争的英勇斗争付出了巨大的牺牲。
下一篇:新疆文物地图更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