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汶川的三江乡有一座特别的墓穴,里面没有尸骨,只有2000条辫子。这些辫子属于来自邛崃山脚下的藏族勇士们,尽管这些英雄的遗体没有留下,但他们的英勇事迹世代相传,就像在宁波的大宝山一样。他们是四川藏族远征军的成员,曾用鲜血和生命为清朝最后的尊严保卫疆土。
慈城,这座千年古城,拥有着丰富的历史遗迹和文化积淀。自唐代开元二十六年(738年)起,慈城一直是慈溪县的行政中心,历时1200多年。它的古老街巷和布局仍然保持着唐代的风貌,至今依旧完整保存。街巷呈棋盘式布局,县城四周背山面水,公共建筑安排上左文右武,显示出一种古老且独特的文化气息。这里曾是无数文化、思想交汇之地,历史遗留下了大量的书院、藏书楼、庙宇和官府宅邸。随着历史的积淀,慈城的文化底蕴越来越深厚,仿佛在时光流转中闪耀着独特的光辉。
今天,慈城以其独特的文化氛围吸引着人们,已经获得了多个国家级荣誉。这里不仅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还被评为中国首个慈孝文化之乡、中国年糕之乡等,逐渐成为了一个充满魅力的文化小镇。人们在这里可以陶冶性情,享受如诗如画的山水景色,感受浓厚的文化氛围与惬意的生活方式。
慈城位于宁波市江北区的西北部,距离市中心约15公里。它的地理位置得天独厚,与镇海区、余姚市和慈溪市接壤,周围山川交织,水系丰盈。慈城作为这个区域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历史的厚重感,而历史上的英雄事迹——例如四川藏族远征军的英勇抗敌,也深深植根于这里的土地之中。
大宝山,慈城镇的主峰,海拔1167米,虽然不算很高,却因其山势雄伟,景色壮丽,常年云雾缭绕,曾被誉为“大雾山”。1842年,英军入侵浙东,欲攻占慈溪县城。大宝山地势险要,是慈溪的防线。为了攻占慈溪,英军必须拿下这座山。而清军为了防守,派出重兵驻守山顶,双方在这里展开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战斗。
3月15日,英军的1200名海军士兵从宁波出发,沿姚江向大宝山进攻,同时有600多名英军士兵在大西坎和彭山浦登陆,意图夹击大宝山。清军指挥官朱贵带领700多名士兵顽强抵抗,誓死保卫这片土地。他们的英勇表现,即使在极度饥饿和困难的情况下,也毫不退缩,誓言要以血肉之躯抵挡敌人的进攻。
在这支清军中,有一支来自四川汶川的藏族军队,他们是远征宁波的勇士。由瓦寺土司索衍传派遣的索文茂土舍率领这支藏兵,历经艰险,跋山涉水,终于在1842年初抵达浙江。这些勇士们曾在家乡举行了盛大的壮行仪式,藏族同胞们用洁白的哈达和号角为他们祈福,期望他们能重拾先辈的荣耀,浴血奋战,保卫国家。
这支远征军的到来,让清军士气大增。四川藏族的勇士们背着藏枪,头戴虎皮帽,气宇轩昂,他们的加入让清军指挥官奕经信心倍增,认为他们可以和英军正面交锋,争取胜利。于是,三路进攻的战略应运而生,决心收复定海、镇海、宁波三座城市。
这些藏族战士被安排在宁波和镇海两路清军的队伍中作战。阿木穰带领的一支队伍,在进攻宁波城西门时,带领战士们突破敌人的火炮阵地,进入城内,直冲英军指挥部。然而,英军凭借坚固的城墙和火炮阻挡了他们的进攻,战士们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但他们依然顽强地继续反击,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史料记载,阿木穰以“骄捷奋勇,战辄争先”闻名,但在一次激烈的进攻中,他不幸踩中了英军埋设的地雷,并遭到炮火轰击,当场壮烈牺牲。他的战友们也未能幸免,战斗中他们英勇牺牲,英军留下了他们的尸体,甚至在日后的回忆中提到:“他们的帽子是用老虎皮做的”。这些藏族勇士最终没有再回到故乡,只有高原上留存着他们亲人的祈福。
索文茂和其他藏军在到达前线后,迅速与清军会合,并加入到大宝山的激烈防御战中。他们在这场战斗中展现了卓越的战术,以灵活的步伐和精准的火力,成功打退了多次英军的进攻。尽管他们在与英军的对抗中频繁获胜,但由于战局的复杂变化,最终他们依旧未能全胜。
大宝山战役虽然最终未能完全阻止英军,但它有效地削弱了英军的进攻势头,并打破了他们的战略计划。英军最终在战后一个月决定撤出宁波,清朝政府对这些英勇的将士进行了追封和奖励。当地人民为了纪念这些英雄,修建了“高节寺”并为他们举行祭祀。
朱贵将军的墓地和大宝山的英雄墓地如今已成为历史的见证,藏族战士们的英勇抗敌事迹将永远铭刻在这片土地上。而汶川的“辫子坟”作为这些藏族战士最后的安息之地,也成为了人们对这些英雄们无限敬仰的象征。虽然他们已经离开,但他们的英勇精神和忠诚爱国的事迹,仍在这片大地上流传不息,成为永恒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