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县,尽管品级不高,长期以来一直被戏称为“七品芝麻官”,这一比喻在人们的心中根深蒂固,久而久之,大家普遍认为知县不过是个不起眼的小官。然而,将这种说法套用到清代的官场中,就完全不成立了。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知县都是一个举足轻重的职位,而且获得这一职位的难度也非常大。
对于很多读者来说,可能会对御史的看法持不同意见。毕竟,进士作为科举中的最高功名,一直以来都非常稀缺,怎么可能连知县这样的职务都难以获得呢?其实,御史根据清代的选官制度,从中可以看到一些玄机,解释了为什么即使是进士,能够成为知县也并非易事。
进士,作为科举制度中的最高荣誉,依据殿试成绩分为一、二、三甲,前三名被直接任命为翰林院官员,剩余的进士则要经过朝考这道环节,才能决定是否能够进入庶常馆,成为庶吉士。庶吉士的选拔率一般为30%左右,而未能通过朝考的二甲和三甲进士则会被登记在册,列入庞大的候补队伍。清初时期,官员极度短缺,新科进士大多无需等候就能马上担任职务。然而,尽管新科进士可以直接任职,但并不是所有人都会成为知县,部分进士会被留在京师,担任各部院衙门的工作,从六品主事开始做起。
进入康熙中期后,随着国家逐渐稳定,官员数量逐步饱和,形成了“僧多粥少”的局面。根据相关资料记载,康熙和雍正时期,进士从候补到实授的时间最短需要四年,最长的甚至要九年。乾隆至道光时期,进士授职的平均时间大约为七年左右。若从这个角度来看,清中期以后,进士选官的难度已经显著增大。如果将其与现代的公务员选拔制度进行比较,可以看出,今天的新科进士通常只是刚刚通过笔试,是否能够成为正式公务员,还需经历面试等环节。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进士选官的难度加大呢?以知县为例,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首先,知县的职位空缺少,候补人员多。清代虽然有1300多个知县岗位,但每年退下来的空缺并不多,有时一个省一年的空缺都不过寥寥几个。因此,吏部选官的依据主要依赖于“出缺”。只有知县职务出现空缺,地方的督抚才会上报给吏部,这个程序叫做“截缺”,若督抚未按时上报,便会受到降级处罚。只有当吏部收到具体的出缺信息后,才能开始从候补者中挑选合适的人选。
然而,铨选的门槛极高,候补者被分为六个“班”。新科进士属于“除班”,即首次担任官职的人,除了进士,还包括举人、贡生等。而“除班”排在“升班”和“补班”之后。换句话说,只有在其他候选人都不符合条件时,新科进士才有机会被选中,然而这样的情况非常少见。
其次,新科进士在选知县时面临许多不利因素。每月,吏部都会进行一次铨选,俗称“月选”,但知县的空缺数目并不固定。进入正式的铨选程序之前,吏部会发文给符合条件的候补者,要求他们填写资料,这个环节就像今天的投简历。而新科进士一旦顺利投供,就会进入“政审”阶段,即审查是否存在“事故”。这里的事故指的是有无父母去世尚未到守孝期,是否上过祖上的税款未付,或是否曾受到朝廷处罚等。如果被核实有这些问题,就无法进入铨选,直到问题解决后才能重新参与。
除此之外,本籍的进士无法在本籍地担任官职。例如,江苏金坛县的知县职位出现空缺时,江苏籍的进士便无法参加选拔,这叫做“密其回避”。铨选的最终结果还需要依据资历来决定,即按照候补者的资历来排定优先顺序。由于新科进士是首次入仕,因此在知县职位空缺时,资历较老的候补者会被优先选中,只有当出缺职位较多时,新科进士才有可能入选。
这些规定只是吏部的官方要求,除此之外,还有许多上不了台面的潜规则,这些潜规则可谓是官场的“人情世故”,或者说是政治腐败。如果新科进士拥有较强的背景,或者家庭富有,只要肯打通关系,肯花钱,往往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得到实授。
随着康熙中期以后,进士的候补期逐渐拉长,许多贫困家庭的进士,由于无法负担京师的生活开销,通常选择回籍待命,等到吏部发文时,再回京参加选拔。这样的进士通常需要等候超过六年,甚至更长。因此,从进士到知县的过程,既漫长又充满艰辛。所以,清代的知县绝非“芝麻官”,反而是一个人人争相争夺的重要职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