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照,来自直隶宁河,是一个在而立之年时中举的才俊,随后被任命为翰林。在维新运动的激荡中,光绪皇帝采取积极的改革措施,广开言路,这时担任礼部主事的王照向皇帝上奏了建议,提到要对洋务进行深入调查。然而,他的提议却遭到礼部尚书怀塔布的强烈排斥,引发了权力斗争。光绪皇帝亲自介入此事,罢免了怀塔布的职务,并晋升王照为四品京堂。令人意外的是,怀塔布的妻子曾是慈禧太后的侍女,她在太后面前痛哭流涕,控诉皇帝受到汉人谗言的误导,欲夺满人的生计。戊戌变法之后,王照因牵连被追捕,只得逃亡至日本寻求庇护。
在日本,王照留意到一个独特的现象——在日常书写中,假名和汉字并存。这种书写方式极大地方便了读书识字的过程,激发了他发明一套汉字注音方法的想法。汉字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图画文字,早期的汉字多是以象形形式为主,并未设置注音符号。在汉朝时期,流行的“读若”技术允许用音相近的字代替另一个字的发音,随后发展出一种名为“直音”的方法,通过使用发音相同的字相互注音。后来,更加精细的“反切”法应运而生,利用两个字拼合一个音,例如“工”可表示为“古红切”。此后的明朝万历年间,来自意大利的利玛窦尝试使用拼音字母为汉字注音,但并没有获得广泛的应用。
在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王照悄然回到天津,选择隐居修炼。他潜心致志,逐字审听汉字的读音,试图创造出一种全新的注音方法。在此期间,严修特意前来造访,带来一本《御定韵音阐微》,这是清朝康熙年间李光地等人撰写的书籍,其中对喉音及合声的解释与王照的发现不谋而合,尽管书中提到的合声字较少,实用性有所不足。
后来,王照借鉴日文片假名的构造,以官话作为标准音,编制出一套名为“官话合声字母”的系统。只要掌握了这些字母,便能准确读出所有汉字的音节。严修对此深感欣喜,便迅速开办了简字学堂,教授这套官话合声字母,他本人也积极参与学习,并鼓励全家共同学习。
京师大学堂的总教习、桐城派散文家吴汝纶发现王照的研究颇具价值,于是拜见了主管学堂的张百熙,建议在学堂中推广官话合声字母,以北京话作为标准,形成统一的国语,使全体中国人都能掌握一种标准的发音。王照在北京创办了官话字母第一号义塾,并印制了《官话合声字母》,同时将字母注音的版本应用到《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修身》《史地》《动植物》《地文学》《家政学》《算数》等多本经典中。在严修的推举下,袁世凯批准王照在天津推广官话合声字母,并促成他在保定设立“拼音官话书报社”,出版了专为北洋新军设计的《对兵说话》,以教授官话字母和帮助识字。
官话合声字母逐渐传播到十三个省区,知晓该体系的人数达到数万。湖广总督张之洞对此表示赞同,提议应以官音统一全国的语音,建议各级学校在国文课程中加入官话课程。两江总督周馥及盛京将军赵尔巽也在各省城设立了简字学堂,积极推广这项新理念。至1918年,官话合声字母得到了教育部的正式认可,并维持使用直到1958年汉语拼音方案的颁布,这套注音方法在中国整整流传了四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