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曹操:要做事,必须得找志同道合的人 资治通鉴
迪丽瓦拉
2025-09-06 02:03:49
0

曹操:要做事,必须得找志同道合的人|资治通鉴

【发生时间】

公元一九零年

【通鉴原文】

董卓在雒阳,袁绍等诸军皆畏其强,莫敢先进。

曹操曰:「举义兵以诛暴乱,大众已合,诸君何疑!向使董卓倚王室,据旧京,东向以临天下,虽以无道行之,犹足为患。今焚烧宫室,劫迁天子,海内震动,不知所归,此天亡之时也,一战而天下定矣。」

【通鉴解析】

志同道合这个词我们经常说过,但什么是志同道合,怎么样才算得上是志同道合呢?

我们来仔细分析一下。

志,指的是志向。道,指的是世界观、价值观。

志同,指的就是有着相同的志向。道合,指的就是世界观、价值观合得来。

志同道合为什么这么重要呢?

因为一件事情要想做成,单靠个人是很难的,必须要学会组建团队,发挥团队优势。而组建团队,则必须要选择志同道合的人。

在团队中,特别是层级越高的团队,或者初创的团队,越需要志同道合的人一起配合,这样才能够避免不必要的分歧和内耗,共同把事情做好。

对于个人来说,选择志同道合的人,则能够帮助自己更好成长,互相进步。

毛主席在年轻的时候,就给自己定下交友的规则,那就是一切以求知为主。要想成为朋友,必须要做到求知第一,不谈金钱,不谈男女,不谈家务琐事。

正如陈赞周所说的:「择友甚严,居恒骛高远而卑俗流,有九天俛视之慨。」

因为在年轻的毛泽东看来,他必须要先求知,必须先要去救中国。也正是如此,年轻的毛泽东,身边逐渐聚集着一大批有志青年,他们都是志向远大的人,都有着救苦救难、救国救民的心。

一、曹操的无奈

回到《资治通鉴》中来。

公元一九零年,各地起兵纷纷讨伐董卓。函谷关以东的各州郡,纷纷推举渤海郡郡长袁绍为联军盟主。

袁绍是豪门世家,有着强大的关系网与背景资源,因此能够号令群雄。

这些起兵的人中,就有曹操。此时的曹操,任骁骑校尉,驻扎在酸枣,即河南延津县。

实际上,联军虽然规模不小,浩浩荡荡,但是面对董卓的凉州军团,依然是心有余悸,不敢轻举妄动,因此联军内部,谁都不肯去做出头鸟。

说来也奇怪,联军集合之后一直都没有什么大动静,他们每天基本上就只做两件事情:开会、喝酒。

先是开会研究怎么干掉董卓,然后就是大家聚餐喝酒。这种光说不练的生活方式,非常惬意。

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加入到一个公司里面,每天上班的任务,就是开会画大饼,其他什么都不用做,多么舒服。

但是,如果团队里面有有志之士,那么他待在这种氛围里面,就会觉得特别难受,例如曹操。

看到袁绍等联军的做法,曹操心里非常不爽,他多次跟袁绍说要发兵,但是袁绍都没有同意。

曹操曰:「举义兵以诛暴乱,大众已合,诸君何疑!向使董卓倚王室,据旧京,东向以临天下,虽以无道行之,犹足为患。今焚烧宫室,劫迁天子,海内震动,不知所归,此天亡之时也,一战而天下定矣。」

曹操认为,现在大军都已经集结完毕了,就剩下出军了。并且董卓是个暴徒,暴虐无道,焚烧皇宫,挟持天子。

曹操认为,此时出军的时机已经非常好了。还有,出军的理由也非常充足。在这种情况下,联军无动于衷,实在是令人不解。

我们回过头来看,曹操的意见,虽然有些过激,但是在当时,如果能够集合全军之力进行详细谋划与推进,是能把这件事情完成好,只可惜没有人重视。

实际上,联军内部各方势力并不统一,各怀鬼胎。而盟主袁绍更是有自己的想法。

在之前的文章中,我们讲过,袁绍这个人,是一个玩政治的高手。也就是说,他不傻,他会积极谋求自己的利益。

袁绍认为,董卓的凉州军团,并不是乌合之众,而是一支有着巨大战斗力的军队。而自己的联军,虽然浩浩荡荡,却是一群乌合之众。如果真的打起来,谁胜谁负,是说不定的。拼命的事情,让别人去做,自己肯定是不会去做的。就像他之前一直鼓动何进去除掉宦官一样。

因此,曹操只能够独自帅军西上,准备进攻成皋,即河南省荥阳市汜水镇。但是,曹操的兵力少得可怜,敌众我寡。

曹操这一次出军并不利,不敌董卓的将领徐荣,被徐荣打得落花流水,还被流箭射中,差点交待了。还好曹洪拼死护卫曹操,还把自己的战马给曹操,让曹操赶紧上马逃跑。

差点没命的曹操,跑回到酸枣。可在酸枣见到的一切,令他心寒。

联军非但没有任何作战准备,反而继续饮酒作乐,聚会玩乐。而曹操的失败,没有为这个联军队伍增添紧迫感,反而让大家觉得,这仗确实是不能打的。既然不能打,那就继续开会,喝酒。

对此,曹操非常生气,责备大家,继续提出对抗董卓的建议。

但是,曹操的建议依旧没有得到其他人的肯定,曹操无奈,只能跟着夏侯惇离开联军,另起炉灶。而曹操的这一次离开,也彻底与袁绍决裂,两人一南一北,一争一斗,这一点我们后期再说。

顷之,酸枣诸军食尽,众散。

曹操离开之后不久,酸枣的粮秣告尽,联军也宣布解散。不仅如此,联军内部也起了矛盾,互相残杀。

这一次联合作战行动,宣告失败。

二、志同道合

《素书》曾经讲过:「同志相得。」

那什么是同志相得呢?

那就是我们上面所说的,有着相同志向,相同世界观的人在一起,互相帮助,互相成长,互相促进。

在实际工作与生活当中,要想独立蛮干把事业推进,并不是很现实的。那么,就需要寻找同事来互相协作。而同事的挑选,并不是一件容易得事情。

相信大家都有遇到过很难相处的同事,对于这种同事,想要相处好,是很难的事情,会带来极大的内耗。对于公司来说也是如此。如果员工跟公司无法做到「同志相得」,员工与公司之间无法互相理解,互相促进,那么就会想方设法去偷懒,去剥削,非常痛苦。

怎么办呢?

首先,第一种方法是想办法去解决,让大家逐步形成相同的世界观、价值观,或者是形成一致的工作方法,这种并不简单,但也是最好的解决办法。

如果无法解决,那么就要采用第二种方法,努力去提升自己的能力,让自己有更高的眼界与水平,去结识其他能够志同道合的人。

就像曹操,面对袁绍联军,一开始采用的是第一种方法,但是他跟袁绍联军,就是属于典型的不同志,因此无法相得。所以,发现第一种办法根本行不通,就只能转向第一种方法。

有了能「同志相得」的同事之后,就需要互相理解,互相督促,互相进步。同时,逐步去形成团队精神,让这种精神,形成一种氛围,随后去吸引更多能够同志的人来加入。这样的团队,是能够形成一种合力,让团队发展壮大,共同推动事业的发展。

「同德为朋,同类为友」,找志同道合的人,做更好的自己。

就像鬼谷子诉说的:「揵而内合」。志同道合的人,他们所追求的东西是一样的,理想也是一样的,合作起来就像是打了润滑剂的齿轮,吭哧吭哧的,毫不费力。

新春将至,祝大家新春快乐,身体健康,家庭幸福。

【触类旁通】

遇到困难总得解决,逃避不是办法|资治通鉴

【欢迎关注】

历史使人明智,经典使人通达。

领略历史魅力,感悟先贤智慧。

欢迎搜索:

稽圣

进行关注并订阅所有文章,欢迎转发、在看、收藏。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朱... 头条创作挑战赛 前言: 在某本关于明朝历史的科普读物开篇,提到了一个看似很奇怪的国名——“天完”...
原创 老... 这是1960年,陈赓大将和家人拍摄了一张珍贵的全家福。照片中的成员包括他的妻子傅涯、女儿陈知进和最小...
原创 隋... 隋代虽国祚短暂,却在书法史上扮演了“承前启后”的关键角色。这一时期,南北书风从对立走向融合,北朝质朴...
原创 举... 清代的官场向来看重“正途出身”,其中“科甲出身”是最为看重的,而其中以“科举”出身的举人地位尤为突出...
原创 相... 在古代,人们常常把自己的愿望寄托于那些虚幻的鬼神身上,仿佛这样能够安抚内心的焦虑与恐惧。这种文化背景...
原创 为... 圣旨是中国古代皇帝用来发布命令的专用文书,它代表了最高统治者的意志。只要是皇帝所下达的任何指令或命令...
原创 天... 大家好,我是兰台。 今天,我将为大家讲述金庸先生的经典小说《鹿鼎记》中的韦小宝师傅——天地会总舵主...
原创 原... 【历史】从世界历史来看,在历史长河中有很多强悍的民族,他们曾经强悍无比,在历史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记,如...
原创 清... 很多人看过清朝的电视剧后,常常会注意到朝堂之上经常是皇帝训斥大臣的场面。许多大臣低头默不作声,生怕一...
原创 三... 一提到三国最聪明的人,很多人张口就来 “诸葛亮”。但翻开正史《三国志》才发现,这事儿可没那么简单!今...
原创 统... 两岸统一这事儿,一直是咱们华人圈子里的大话题。台湾跟大陆到底啥时候能走到一块儿,统一以后叫啥名字,这...
原创 叱... 蒙哥马利的这次访问充满了他的个人特色。他不仅善于倾听、提问,还善于用眼睛观察中国的细节。他时常采取一...
原创 和... 这是南航“舔美”陈教授诸多“金句”中的一句,也是在网络上经常能看到1450在传播的一句口号,颇有欺骗...
原创 美... 1991年12月25日,曾存在仅69年的世界首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宣布解体。当克里姆林宫上空缓缓...
原创 苏... 作为人类历史上可能是绝无仅有的一个庞大的联合国家,苏联最后的掌舵人在苏联解体的三十年后也离开了人世,...
原创 日... 战争时期,女人常常被用作“求和”的筹码,成为政治交易中的牺牲品。 在中国历史中,类似的事件屡见不鲜...
原创 “... 明朝嘉靖年间,内阁首辅的更换十分频繁,每个都在任不久,犹如走马观花般换了一届又一届,而徐阶是真正掌握...
原创 丰... 丰臣秀吉,作为日本战国三杰之一,堪称历史中的一颗璀璨明星。然而,他的出身与其他两位战国三杰——织田信...
原创 从... 隋朝的建立,对于当时的中国历史具有极为深远的影响。作为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朝代,隋朝的建立不仅改变了...
原创 明... 自秦朝起,中国历史进入了一个大一统的帝国时代,国家的统一标志着皇帝作为最高权力象征的地位确立。那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