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朝末期,众多摄影师在美丽的杭州西湖周围拍摄了大量风景摄影作品。经过一个多世纪的风雨变迁,当我们再次在那些摄影师曾经站立的位置上进行拍摄时,又会看到怎样的景象呢?曾经定格的风景究竟经历了多大的变化?为了满足我们的好奇心,杭州的摄影爱好者陈金波先生经历了数年的摸索与研究,最终向我们展示了他的发现(陈先生已授权“小历史”分享他拍摄的照片)。
这一系列的照片犹如一扇打开的时光之窗,带领我们穿越百年岁月,感受到强烈的视觉震撼。整体来看,西湖的面貌依然保持着几分昔日的韵味,湖边的轮廓、远处连绵的山峦起伏,以及雷峰塔、小瀛洲等标志性景点仍栩栩如生。尽管经历了百年来的剧烈变迁,人与人之间对西湖这份美好遗产的珍视之情却始终如一。维护和保护西湖的自然之美,成为了现代人和历史的纽带,构建了一种跨越时空的精神连接。然而,在照片中,我们也能够清晰地察觉到一些显著的变化:西湖西岸城区的传统粉墙黛瓦已被高楼大厦替代,原本蜿蜒的城墙则已消失不见。
无论是清末还是现今,这一带的绝美风景依然保持了一定的一致性,诸如锦带桥、白堤、北里湖、西湖、宝石山,以及保俶塔等重要地标依然显赫。然而在细节方面,已经发生了显著的变化:锦带桥的古老石阶被平坦的柏油路取代;白堤的宽度增加了,树木的茂盛不再;曾经光秃的宝石山如今被郁郁葱葱的树木所覆盖,呈现出更为秀丽的景色;而保俶塔依然巍峨耸立,静静见证着百年间的风风雨雨。
断桥的原名为段家桥,因著名民间爱情传说《白蛇传》而赋予了这座桥更多的浪漫色彩。从两张对比照片上可以看出,断桥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1911年时,桥面窄小,结构老旧,草丛环绕,显得颇为破败。1914年,当局对其进行了整修;1921年,桥面改为平坡,石阶被60厘米厚的水泥拱券替代,拱券宽8.6米,长8.8米,净跨达到6.1米;1941年又一次改建,使得现今的断桥规模逐渐成形。尽管百年来断桥经历了多次修缮,但它的基本格局、地基位置以及那种特有的审美感受始终如故。
跨越了整整一个世纪,湖水依旧是那片湖,山峦仍然是那座山,而雷峰塔却不再是昔日的塔。二我轩照相馆拍摄的雷峰塔建于宋代,经历多次修缮。明朝嘉靖年间,雷峰塔遭遇大火,木质的塔檐等部分被焚毁,仅剩砖身依然巍峨。然而,岁月流逝,它终于在1924年9月25日下午1时40分轰然倒塌。
目击者朱孔阳详细描绘了雷峰塔倒塌的壮观场面:“一群鸟儿从塔中飞出,围绕塔身盘旋,几秒钟后,塔顶开始冒出浓烟,高度直逼数尺,瞬时间塔的上半部分犹如被劈断般向两侧倾斜,随后又迅速合拢,伴随着一场黄雾迷漫,雷声震动大地的场景。”如今我们所见的雷峰塔,是在2002年10月重新落成的。新塔具有五层八面,增添了多种现代化设施,同时也重现了“雷峰夕照”的那份经典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