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乱对唐王朝的政治造成巨大影响。
中央集权政治制度根本动摇,君主专制制度形同虚设,地方割据势力膨胀。安史之乱后,唐肃宗、唐代宗没有对安禄山史思明集团反叛势力进行根本清除清算,对部分反叛将领采取妥协退让的措施,更没有力量对地方节度使进行根本的改革和规划,而是继续予以保留,并且数量大幅增加。
部分节度使权力膨胀飞扬跋扈,唐德宗清除节度使势为失败,而降低了中央政府的威信,助长了地方节度使的嚣张气焰,发生了边镇叛乱事件,唐宪宗对藩镇割局势力进行打击取得了胜利,实现了形式上的统一,但宪宗死后,藩镇割局势力重又抬头,直到唐朝灭亡。
随着皇权君权的衰落,宦官专权乱政成为唐朝中晚期的毒瘤。
高力士死后,李辅国掌握军政大权,之后是程元振,并左右着皇位的继承权,代宗之后除德宗之外,皇帝的废立全部使用宦官掌握,并有两位皇帝遭宦官杀害,宦官乱权,内外勾结,形成朋党之争,牛李党争数十年,对唐朝政治造成严重损害。
对边疆局势、民族往来、文化交流形成影响。
安史之乱后,形成了武将势力大增,左右唐朝的政治经济、军事局面,整个社会社会重武轻文,成为把持地方势力的节度使阶层。中央政权的衰落,藩镇格局形成的的内乱,使边彊守卫力量减弱,使东北西北的游牧民族,外部势力侵虚侵犯边境,掠取财物和领土。
吐蕃、回鹘、契丹等势力强大,占据西部、北部领土,阻断了与西亚、中亚、南亚、欧洲地区的沟通往来,曾经强大辉煌的大唐王朝变得孱弱,万国来朝的局面不复存在,也使中西方文化思想的交流受到极大。形成了五代十国以及两宋时期少数民族入侵占领中原地区的趋势,民族关系、民族矛盾上升。
安史之乱形成南北方发展的不平衡。
安史之乱造成了大量的流民灾民,家破人亡,流离失所,尤其是北方地区,河北、关东、关中经过了八年的战乱,人口有繁盛时期的5200万下降到1600万,有2600万人口伤亡、逃亡失踪,德宗以后的藩镇割据动乱,又给北方地区带来新的灾难,使刚刚得到恢复的政治、经济、社会局面,持续动荡动乱。
而南方地区,如西南地区的益州成都,湖广地区没有遭到战火的洗礼,或者遭受的损害较小,相对安定,迫使战乱时期的流民、灾民跟随唐玄宗前往成都蜀地,或者跨过淮河、长江等来到岭南、江南地区,安史之乱后南方节度使的增加,吸引了更多的人口,形成了第二次人口大迁移。
使南北方地区发展出现了两种明显不同的状况,北方地区人口减少,南方地区人口增加,逐步趋于平衡,从而促进了南方地区农业、手工业的发展。
也使以北方为中心的人才、技术、文化向南方流动,相互促进相互发展,逐渐实现经济重心南移。五代十国的时期,战争动乱发生在北方,南方相对稳定和平,加大了人口的迁徙。
使在大唐时期已经发展起来的南方地区,生产开发建设步伐加快,经济文化技术手工业的重心南移,南方的城市迅速发展起来,成为带动周边地区发展的中心城市。
图源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