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黄巢起义中,流贼黄巢军中的“黄军四杰”英勇非凡,他们就是单雄信的第11代后代——单兴、单旺、单茂、单盛。四兄弟跟随黄巢攻入长安,为唐朝的灭亡立下了赫赫战功。
不得不提,李世民曾亲手处死单雄信,而250年后,单家后人卷土重来,亲自断送了李氏王朝的命运。这一历史的反转,正如徐茂公所预言的那样,极具讽刺意味。
对于李世民为何决意处死单雄信这一问题,从不同角度看,李世民的决定既显得冷酷,也能理解。从历史的长河中来看,徐茂公的预言应验是历史的偶然,还是早已注定的宿命呢?我们需要更为客观地分析这一切。
让我们从单雄信的一生开始探讨。身为隋唐乱世中的英雄,单雄信不甘于屈服,最终创建了瓦岗寨,成为反隋的领袖之一。由于不满隋朝的腐败统治,他与王伯当、翟让共同起义,逐步崭露头角。
当时的瓦岗寨内,单雄信与李勣被认为是最强的武将。兄弟俩时常带领寨中战士打劫富商,为寨子积累了不少财富,日子过得非常滋润。单雄信在这个时期赢得了极高的威望和个人魅力,直到李密的加入,才使得他的命运发生了重大转折。随着李密的崛起,单雄信的弱点逐渐暴露出来,他的命运开始走下坡路。
当李密从隋朝投奔瓦岗寨时,这支队伍的战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李密不仅善于管理,还将队伍训练得井然有序,瓦岗寨迅速成为了反隋势力中的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看见李密的卓越贡献,翟让主动让位,李密自立为魏王,单雄信与李勣被任命为左右武侯大将军。
然而,这时的李密却暗中清洗身边的潜在威胁。面对翟让的忠诚,李密并未心存感激,反而设下鸿门宴,借此除去翟让。单雄信与李勣也在场,看着翟让无防备地死于李密之手。或许李密并无意直接清除这两位大将军,但他通过这场宴会“杀鸡儆猴”,意图警告其他人。
然而,单雄信在关键时刻露出软弱。他在危急关头没有展现出应有的坚毅,而是跪地求饶。在随后的斗争中,他受了重伤。幸得王伯当求情,李密才决定放过两位大将军。他告诫道:“现在正是用人的时候,若杀了他们,岂不是断了自己的臂膀?”
尽管单雄信逃过一劫,但房彦藻却早已看透了他的软弱,直言:“这个人以后必定会违抗军令,简直就是个软骨头。”果然,在邙山之战中,王世充伏击李密,单雄信果断选择了背叛,投靠了王世充。
王世充虽然不是什么英明之主,但单雄信在其麾下深得宠信。王世充自立为王后,他因处决裴仁基父子激起了民愤,这才给了李世民趁虚而入的机会。眼看王世充势力逐渐衰弱,秦琼和程咬金迅速选择了投奔李世民,但单雄信仍然坚定支持王世充,甚至暗中谋划刺杀李世民,这使得两人之间结下了不可化解的仇怨。
有一次,李世民带领少数精兵前去侦查敌情,单雄信动用了一万精兵试图偷袭。在紧要关头,尉迟敬德果断出手,制服了单雄信,李世民险些遭遇不测。此时,李世民开始对单雄信产生了深刻的怀疑,他逐渐意识到,这个背叛了李密和翟让的人,是一个极具危险的反复无常的角色,甚至投奔王世充不过是出于对生死的恐惧。
《资治通鉴》记载,621年,李世民大败王世充,单雄信最终落入了李世民的囚笼。虽然许多人为单雄信求情,但李世民心中对这个背叛者早已积怨,最终决定斩杀他。在这时,单雄信的老友徐茂公为保单雄信性命,甘冒风险,劝说李世民。徐茂公坚定地认为,单雄信的武艺出众,若李世民放过他,他定会感恩戴德,成为李世民麾下的得力将领。
然而,李世民的决心并未改变。徐茂公不顾个人前途,诚恳地劝告李世民,甚至提到那句深刻的预言:“若杀单雄信,唐朝必会后悔。”不过,李世民心中已有定见,单雄信不仅是背叛者,也是一个潜在的隐患,最终,他做出了处决的决定。
单雄信的死,引发了徐茂公的极大悲痛。徐茂公为自己的朋友立下誓言,誓死照顾单雄信的家人,最终,单雄信的家族在唐朝社会中得以生存下来,逐渐有了重新振兴的机会。
250年后,当大唐盛世日渐衰退时,单雄信的后代再次成为黄巢起义的主力军,助推了唐朝的灭亡。如此看来,单雄信的家族一度成为唐朝的宿命之矛。徐茂公的预言,未免让人觉得是宿命的轮回。
回顾单雄信的一生,他确实是一个典型的利己主义者。尽管他有着一身出色的武艺,但他却没有体现出武将应有的刚毅。在命运的多次考验中,他选择了妥协、低头、投降,最终死于李世民的剑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