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曹植个性风采却最终漂泊一生
迪丽瓦拉
2025-09-06 03:33:02
0

汉魏之际,曹操手握实权,实质与皇帝无异。曹操夫人卞氏出四子,曹植恰恰出生于曹氏集团变强初始,他的成长伴随着曹氏集团的强大。在曹氏政权的上升期,曹植作为颇受宠爱的少子,随父出征,习武学文。曹植的生命如同年轻的曹氏政权,他年轻的血液里饱含了跳动的激情和放纵的任性,满是纯真自然的流露和意气风发。而当曹丕继位,"七子"相继离世,曹植的生活忽然从繁华跌入冷寂,他的英雄梦想戛然而止,他的内心沉于孤独。从前期的放情任性、放诞不羁到后期的求用而不得,曹植将外部的压抑一步步投向内心,在困苦中探寻着内心的安放。终其一生,曹植都未能实现理想,但是他的逃避和抗争却开辟了另一种风度。

1.率性而为

建安九年,曹操败袁绍,攻下邺城。自此,曹植和众兄弟在邺城度过了一段纵酒游宴的生活。建安十六年,曹丕为五官中郎将,"七子"与曹氏兄弟自此开始交游,他们同聚一堂,形成了邺下文人集团的主要力量。建安时期,曹植以公子之尊与集聚邺城文人雅士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曹植与众多文士私交甚密,褒贬时人、畅谈文学,并同杨修、吴质、陈琳等人均有书信来往和唱和之作。是时,建安文人经常有群体性的活动,除了纵酒游宴之外,他们还经常聚集在一起进行文学创作。

曹植一生中最为安定的时光是在18-29岁期间,他自由而畅快,他爱酒,常常饮酒不节。对政治家而言,饮酒不节也许是错误,但对诗人来说,饮酒却是一种风度。酒之于诗人,是滋养浪漫的土壤,是卸去伪装之后的豪情。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人命朝不保夕。在这样的背景下,人们除了希望延长生命的长度之外,更希求增添短暂生命的重量。于是,他们的所思所行通常指向两个方面:一是及时行乐,二是建功留名。

夺嫡之争的一错再错

曹植似乎选择了前者:及时行乐。曹丕在政治范畴内,不敢任意妄为,但是曹植,在任何时候我行我素。

司马门是

战国

汉朝

时的人们对皇宫、王宫、军营、皇陵等地外门的统称,由于这些外门都有

司马

(军官)驻守,所以得名司马门。司马门是皇帝出入皇宫的专用门,汉朝时大臣出入皇宫不能走司马门,大臣如果骑马入宫时来到司马门前必须下马,之后必须从司马门旁边的掖门进出皇宫。

建安

二十三年(218年)

曹植驱车

夜闯

司马门,曹操很是不满,相比之下,曹丕绝不会公然做出这般不靠谱的事情。

建安二十四年(219),曹仁被关羽围困,曹操派曹植任南中郎将,行使征虏将军职衔,要让他去救曹仁。召他来要告诫他一番话,曹植喝醉了酒不能起身,曹操后悔,罢免了他的职务。

曹植原先是“狂妄”的,始终浮华任性的形象。他喜欢结交文人,但是对于曹氏的士族却敬而远之,比如荀攸病重,只顾今朝有酒今朝醉的曹植比不上前去探望的曹丕。

2.郁郁寡欢

以建安二十五年为界限,曹操去世、曹丕继位之后,一系列的事件促使曹植的思想和生活发生转变,他也从前期的放纵轻狂进而走向了深沉和苦闷。这对曹植的人生也许不是好事,但对于文学史,却是一件幸事,所谓"史家不幸诗家幸”。

曹植失败了,不通权谋、不知进退、不识轻重,他在夺嫡之争中不愿隐忍那份“纯真自然”、“卓尔不群”,最终带给他的是无穷无尽的落寞。

遭逢丁酉大疫

建安二十一年,曹操东征孙权,在居巢时,一场瘟疫袭击了曹操的军队。瘟疫汹汹来势使北方民生凋零,造成大规模死亡。“建安七子”中有五人死于次瘟疫。邺下文人的消亡,曹植感叹曾经的繁华落幕。

七步成诗

以前不管政治是否得意,至少有一批文人墨客,谈笑风生。随着曹丕的继位,曹植一下子孤单了很多,没有了父亲的庇佑,没有了朋友的倾诉,眼看到曹丕大举诛杀自己的党羽,曹植似乎变成一个人,时过境迁,面对曹丕的咄咄逼人,大肆清算,大殿之上,曹植七步成诗(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躲过一劫,但往后呢?

夺志之痛

曹丕继位后,封王封地,但是鉴于西汉七国之乱的教训,曹丕将所有的诸侯王都封为县王,又设监国使者监督诸王行为,用以削弱诸王力量,加以防范,诸王根本没有实质意义上的兵权和治权。

曹植虽有王侯之尊,实际上却不如平民自由。别说是建功立业,甚至有时还有性命之忧,曾经的放荡生活己经荡然无存。经历了父死友亡、骨肉离散的种种,今昔盛衰,大落大悲,从浮华到沉寂,曹植的生活状况和地位都一落千丈,建安时期的那股热情巧也无法燃起来了。此时的曹植,忽然从云端跌落,受到现实重重的击。亲友的离世是不可抗力,曹丕的诏令又不可违逆。即便曹植再有不甘和失落,而面对灾疫和皇权,他也只能无奈地接受命运给他安排的一切。既与手足分离不得见,在政治上又"无锥刀之用"。

曹丕在位之时,曹植始终如履薄冰,甚至在其作品中有着谄媚之言。

3.重新燃起建功的希望与幻灭

曹叡登基后,沉默很久的曹植尘封的希望似乎看见了曙光,他需要舞台施展自己的才华,他屡屡上表求用。曹叡对于曹植的防范之心并未打消,甚至几次三番更换其封地。曹植一次一次期盼着能够得用,却还是毫无所获。终其一生,曹植都在追求立功创业,但他在政治上始终无所施展。

曹植由张扬变得内敛,没有了往昔的浮躁,多了痛苦地浸润。

4.《白马篇》

本文不涉及曹植的文学艺术,但是对于他作品中最为著名的《白马篇》,仅仅做个“饮水”,让我们更加了解曹植从年轻时的那个“英雄有梦”的情节。

“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笔下的少年英勇为了报效国家可不顾父母、不念妻子,有着视死如归的捐躯报国的责任感和忠勇。他笔下的少年恰恰是自己理想的幻化,代表着自己喷发而出的强烈情感。风云豪气、凌云化志,恰如孟子口中的"浩然之气",是一种充满正义、这是一种无拘无束、至刚至大的高贵精神和强烈的英雄豪气。

只可惜造化弄人,曹植在无数的失望里,终究没有在现实中完成他的英雄梦。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逃... 前言:正统元年(公元1436年)六月,广东韶州府知府衙门再次迁回了位于韶州府学宫西侧的旧址。这座建筑...
九旬教授网上开讲 图为白述礼在线上为上海大学博士研究生授课。   受访者供图 宁夏银川,天蒙蒙亮。92岁的白述礼端坐在...
原创 他... 他是新中国唯一的开国藏族将领,名叫黄正清。 这张照片展示了黄正清将军的真实面貌,可以清晰地看到他...
原创 “... 1946年,在朝鲜的一次干部会议上,武亭因为多次遭遇排挤和打压,情绪激动,忍不住在会上脱下衣服,几乎...
原创 胁... 如果说小西行长是大部分中国人最熟悉的日本战国名将,那么胁坂安治则是大多数韩国人耳熟能详的日本战国人物...
原创 成... 建州三卫: 成化十四年(1478年)三月,边境传来紧急警报,建州女真再度犯境。这一事件的根源可以追...
原创 青... 改写后的文章 文/周伟东 1921年中共一大和1922年中国共青团(原名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一大,...
原创 诸... 诸葛亮,作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智者和军事谋略家,常常让人敬畏。他的聪明才智,屡屡让敌人感到畏惧,而他自...
原创 岳... 宋朝的历史长达三百一十九年,留下了许多传世的故事。无论是朝堂之上的权谋风云,还是才子佳人的风花雪月,...
原创 司... 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中提到:“桀、纣失其道,而汤、武作;周失其道,而《春秋》作,秦失其道,而陈涉(...
原创 为... 作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帝,武则天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她不仅终结了大唐的统治,还成功建立了属于自己的...
原创 李... 嘈杂的战鼓声和呐喊声逐渐远去,随着最后一阵激烈的呐喊和冲锋,明朝末年,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军的辉煌壮...
原创 张... 张献忠,明末农民起义军的领袖,他有四个义子,分别是孙可望、李定国、刘文秀和艾能奇,其中,孙可望是四人...
原创 清... 林则徐,清朝末年的重要人物,以虎门销烟之举获得了“民族英雄”的美誉。作为一位大臣,他的家国情怀不仅体...
三支侵华日军细菌战部队成员信息... 日本国立公文书馆14日公开展示侵华日军细菌战部队1644部队、8604部队和8609部队的留守名簿。...
原创 刘... 在解放军将帅中,刘伯承元帅与粟裕大将堪称两个最会打仗的“战争之神”。一个被称为“军神”,一个被称作“...
国宝画重点|珍贵的封泥与简牍里... 作为商周至汉晋时期云南规模最大、文化内涵最丰富的大型中心聚落遗址,位于云南省昆明市晋宁区的河泊所遗址...
人文|孙伏园执教齐鲁大学二三事 文|许志杰 著名报人孙伏园在业内被称为“副刊大王”,或许因为孙伏园办报,尤其办副刊成就卓著,以至于人...
原创 中... 先秦《世本》记载:“曾氏,夏少康封其少子曲烈于缯。”中兴夏朝的少康有九个儿子,长子继承王位,而次子曲...
原创 国... #优质好文激励计划# 1951年春天,北京中南海的办公室里,毛主席拆开一封皱巴巴的信。 信里写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