挺进粤北的东纵战士
陈仲舒,原名松茂,祖籍东莞篁村袁屋边南祠堂,出生于广州。1937年7月7日,抗日战争爆发时,陈仲舒正在东莞私立莞光小学读六年级。学校里许多教师热心参与抗日活动,经常教学生唱抗日救亡歌曲,深深激发了陈仲舒的革命情感。在这些进步教师的影响下,他的心中从小就埋下了革命的种子。
1938年冬季,陈仲舒的叔父陈贺明带他到惠阳去探望哥哥和姐姐。这次偶然的机会也让陈仲舒决心要为抗日做出贡献。他瞒着祖母,和叔父一起从清晨走到黄昏,穿越崎岖的山路,经过大岭山,步行至宝安。这一路上,年仅13岁的陈仲舒疲惫不堪,双脚肿胀,夜晚休息时痛苦不堪。然而,他依然坚持继续前行。第二天,陈仲舒忍着剧痛继续迈步,最终抵达深圳,脱离了沦陷区。到达深圳后,陈仲舒加入了广东青年抗日先锋队(简称抗先队)。很快,他随队前往惠阳县城,在那里终于见到了久未谋面的姐姐陈志良,并得知哥哥陈柏昌在博罗工作,那时的他无比高兴。
1939年春,陈仲舒随着抗先队来到博罗,与哥哥陈柏昌重逢,兄弟重聚,心中满是感慨。然而,国民党当局害怕抗先队对群众的影响,决定将其集中到韶关进行整编。陈仲舒和队伍一同前往韶关,开始等待整编。此时,抗先队的党组织认为陈仲舒年纪尚轻,决定把他与陈志良、周育贤、杨惠珍等人一起送到韶州师范读书。
1944年夏,陈仲舒在英德辉南中学担任代课老师,渴望加入中国共产党。在此期间,他结识了地下党员陈中夫老师和邝哲民老师。陈仲舒向陈中夫表达了加入东江纵队与中国共产党的愿望,陈中夫则告诉他:“革命并不一定要去延安或东江纵队,决心革命,到处都能开展革命工作。”在陈中夫的教导下,陈仲舒专心教书,同时通过与学生接触,为革命事业培养人才。
冬天,日军发动了对粤北的进攻。为了更好地开展敌后武装斗争,省委决定恢复粤北的党组织。陈中夫被派往南雄县准备从事地下党工作。临行前,他认真询问陈仲舒:“如果党组织派你去南雄,你愿意吗?”陈仲舒毫不犹豫地回答:“只要能够加入党组织,不论党派我去哪里,我都愿意!”几天后,陈中夫告诉陈仲舒:“上级同意你的入党申请,并决定派你与我一同去南雄工作。”他们的任务是恢复南雄党组织,并建立五岭地区的抗日武装斗争根据地。
1945年1月1日,陈仲舒与陈中夫一同出发前往南雄。一路上,他们步行经过翁北、始兴的清化、澄江等地,尽管遭遇日军封锁,他们依旧依靠地下党交通站逐步接近南雄。经过几周的跋涉,他们终于在3月初抵达南雄县珠玑乡矿岭下底山村地下党员李贤光同志家。
按照党的指示,陈中夫迅速恢复了南雄的地下党组织。与此同时,南雄的抗日自卫队第十二中队已由原地下党员吴述廉、徐道昌、胡辉瑞等人组建起来,陈中夫将精力投入到这支队伍的领导中,并化名王文祥担任参谋职务。1945年4月,陈仲舒正式成为一名候补党员,并被派往第十二中队担任手枪组组长。
同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抗日战争胜利。然而,国民党县政府却以战争结束为由,要求解散所有抗日自卫队。十二中队不愿解散,但地下党决定暂时采取拖延策略,希望能够与东江纵队会合。尽管面临困难,地下党组织仍然保持警惕,将队伍带到地形有利的村庄,并轮流换驻。
几天后,东江纵队的部队终于抵达南雄。陈中夫与东纵指挥部取得联系,陈仲舒也顺利加入了东江纵队。1945年9月21日,陈仲舒正式成为东纵战士,他与珠纵司令员林锵云同志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了解了南雄十二中队的情况,开始参与到新的抗战工作中。
随着东江纵队北上粤北,陈仲舒所在的部队经历了艰难的战斗与生死考验。他们在南雄县的油山和北山地区开展了多次战斗,曾成功袭击敌人的城门,打乱敌军部署。尽管面临着敌人的围剿,陈仲舒和战友们依然顽强抵抗,继续为革命事业贡献力量。
1946年,东纵部队按照国共谈判协议准备北撤,陈仲舒原本打算回家复员,但在党组织的决定下,他决定继续留在五岭地区,参与为战后武装斗争做准备。经过一段时间的隐蔽,他们接到上级指示恢复武装斗争,开始公开反对国民党进行的内战,组织反“三征”斗争。
此后,陈仲舒担任了粤赣湘边区人民解放总队的武工队政委、南雄横水区区长等职务,直到新中国成立后,继续为国家建设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