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12月25日,苏联的国旗缓缓降下,克里姆林宫内的景象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当戈尔巴乔夫在电视中宣布苏联正式解体时,曾经在全球舞台上屹立不倒的红色巨人终于倒下了。
关于苏联解体的历史研究,目前存在两种主要的观点。一种强调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源自内部的政治与经济问题,特别是戈尔巴乔夫时代的改革失败。另一种则认为,美国自1953年冷战初期起,就通过国务卿约翰·杜勒斯提出的“和平演变”战略,经过近四十年的逐步推进,最终促成了苏联的解体。
我个人认为,苏联解体的原因相当复杂,不能仅仅归结为单一因素。在戈尔巴乔夫执政期间,苏联无疑面临着内忧外患的困境。正如一句俗话所说,“屋漏偏逢连夜雨”,各种不幸因素接踵而至。
实际上,早在1946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刚刚结束时,英国前首相丘吉尔便在美国发表了“铁幕演说”,这被视为冷战的开端。因此,我们不能忽视英国在苏联解体过程中的角色,冷战也可以看作是盎格鲁-撒克逊民族与东斯拉夫民族之间的世纪对抗。
撒切尔夫人领导下的英国,究竟在苏联的解体过程中起了怎样的作用?西方国家是如何让苏联走入连环陷阱的?
从英美对撒切尔夫人的评价来看,至少在盎格鲁-撒克逊文化圈内,她的名声是非常高的。美国政治家基辛格曾称撒切尔为伟大的首相,一个值得依赖的坚定盟友。与此相反,2013年撒切尔去世时,俄罗斯人则称她为“伟大的人,是苏联和俄罗斯的可尊敬的敌人”。这句话准确体现了“敌人的英雄就是我方的仇人”这一道理,尽管立场不同,撒切尔依然是一位卓越的政治家。
撒切尔于1979年成为英国首相。那一年,苏联入侵阿富汗,并支持越南对柬埔寨的侵略,苏联的强大军力令西欧国家倍感压力。1981年,苏联更是以50万军队在阅兵式上向世界展示其军事力量。面对这一威胁,大多数欧洲国家选择了缓和策略,唯独撒切尔显得格外强硬,也因此获得了“铁娘子”的称号。那为何英国要与苏联硬碰硬呢?
西方对苏联的颠覆并非因为“公有制”或“集权”,而是因为苏联拥有强大的制度优势和资源,特别是在石油和天然气等能源领域,这些都可能使英国在全球市场上被挤出局。对英国而言,这样的威胁远远超过军事力量。
英国的战略目的历来不在于称霸欧洲,而是通过维持欧洲的分裂来保护自身利益。这种“大陆均势”思想一直影响着英国的外交政策,任何一个强大的欧洲国家都可能成为其潜在的敌人。美国和英国的距离过远,但苏联的崛起让英国不得不将其视为最大的对手。
为了削弱苏联,撒切尔与美国总统里根联手,精心设计了一套多层次的“阴谋”。这一计划从制度、文化、经济到军事方面全方位地针对苏联弱点,逐步实施。
撒切尔继承了美国“和平演变”战略的精髓,结合了里根的政治手段,成功将冷战推向了新的高度。在她的智囊团支持下,撒切尔发现了苏联体制中的多个软肋。首先,苏联宪法允许任何加盟共和国脱离联邦,这本身就是解体的隐患。其次,苏联的民族问题,尤其是由沙皇时代遗留下来的“大国沙文主义”,加剧了各族群之间的紧张关系。最后,苏联领导人,尤其是戈尔巴乔夫,缺乏坚定的意识形态,容易受到外部影响。
撒切尔并不仅仅依赖智囊团的研究,她还积极吸引苏联境内的移民,并通过他们收集情报。这些人对苏联内部的情况极为了解,为撒切尔提供了必要的支持。
1984年2月,苏联领导人安德罗波夫去世,撒切尔亲自前往莫斯科参加葬礼,并首次与戈尔巴乔夫会面。当时,戈尔巴乔夫尚未成为苏联最高领导人。撒切尔对戈尔巴乔夫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并邀请他夫妇到英国访问。宴会期间,撒切尔大胆地表达了对共产主义的反感,两人发生了激烈的争论。次日,撒切尔公开表示,非常欣赏戈尔巴乔夫,并称其“迷人而幽默”。
这场对话不只是一次意识形态的碰撞,也让撒切尔成功拉近了与戈尔巴乔夫的关系。她通过这种情绪上的走位,巧妙地接近了戈尔巴乔夫,为后来的合作铺平了道路。
撒切尔的智囊团研究了戈尔巴乔夫的性格,认为他容易被诱导,且极度爱虚荣。因此,戈尔巴乔夫被认为是“和平演变”的最佳人选。
通过这些巧妙的布局,撒切尔成功促成了1985年1月里根与戈尔巴乔夫的第一次会面,标志着苏联与美国的军备竞赛进一步加剧。里根所推行的“星球大战”计划成为苏联的经济重压。
至此,戈尔巴乔夫为了改革苏联经济,逐渐陷入了撒切尔和里根设置的连环陷阱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