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四大名将——廉颇、李牧、白起、王翦,均是战国时期赫赫有名的将领。战国七雄中,赵国和秦国最为擅长用兵,且名将辈出。
廉颇是赵国的传奇将领,以勇猛闻名于世。他一生效力于三代赵王,带领赵军纵横捭阖,屡次大败周边敌国。曾亲率赵军深入齐境,攻占阳晋,打败魏军,夺取了几邑、防陵和安阳等地。尤其是在几之战中,他成功击败了强大的秦军。而在长平之战中,廉颇不惜付出惨痛代价,依然坚守阵地,虽然赵军损失惨重,但未能让秦军突破防线。即便长平之战后,赵国已大幅削弱,廉颇依然指挥赵军大败燕军,俘虏了燕军主将,并差点让燕国陷入灭顶之灾。赵悼襄王继位后,企图夺去廉颇的兵权,由乐乘代替。然而,廉颇坚决反抗,直接发动攻击,结果造成了与王命的对立,最终使他不得不逃亡魏国,在魏国无所作为,之后前往楚国,却再无建树,最终死于异乡。
李牧是赵国的另一位传奇将领,号称赵国的最后一位名将。最初,李牧不过是赵国边境的防守军官,专责防范匈奴入侵。他在北境坚守多年,巧妙地将匈奴十余万骑兵一举歼灭,自此匈奴十年未敢侵犯赵国边界。李牧凭借卓越的军事才能,屡次在重大战役中获胜。比如,在肥下之战中,他以巧妙的计谋大败秦军,在番吾之战中再次击退秦军,而在邯郸保卫战中,李牧坚守的邯郸城池牢不可破。即使是名将王翦也不得不通过反间计才得以铲除李牧,最终赵王迁因受人挑拨,解除李牧兵权,并将其陷害致死。李牧的死,成为赵国灭亡的导火索,确实是赵国的最后一根支柱。
白起被誉为四大名将之首,是秦国最杰出的军事统帅。他曾在伊阙之战中利用巧妙的战略,消灭了韩国和魏国联合的24万大军,并斩杀魏军主帅;在伐楚之战中,他先后攻破楚国的陪都和都城,展现出过人的军事才华。在长平之战中,白起更是发挥了他的战争天赋,巧妙地诱敌深入,成功围困赵国40万大军,最终将赵军几乎全军覆没,仅留下少数年幼士兵得以幸免。白起的战绩几乎无人能及,但由于其过于自信,甚至在长平之后,建议秦王直接攻打赵国都城邯郸,而遭到秦王拒绝。白起因言辞激烈地批评秦王,最终在秦王的压力下,屡次拒绝上战场,直至秦王忍无可忍,赐死白起。白起的死,无疑是他个人性格的结果。
王翦作为秦国另一位极为出色的将领,堪称灭国之王。在秦国统一六国的过程中,王翦和他的儿子王贲几乎包揽了所有的灭国重任。而据说李牧的死,也与王翦的一次反间计有关。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四大名将中,只有王翦能够善终,而其他三位都遭遇了不同程度的悲剧呢?
一、情商。所有名将的共同特点就是高傲自信,而有才华的人往往容易看不起他人。若按情商来排名,王翦无疑是最高的,其次是李牧,再者是白起,最后是廉颇。从他们的行为可以看出,王翦为何能够善终。
廉颇的情商最低。在赵悼襄王决定换掉他时,廉颇竟然反抗并攻击对方,直接挑战了君主的权威。即使君主的决策有误,但作为臣子,必须无条件服从君命,否则就有可能陷入死路。廉颇若能够保持冷静,接受任命,他或许能够在赵国东山再起,但他的刚烈脾气和过于激烈的反应,最终导致了他的悲剧结局。
白起的情商同样不高。长平之战后,秦昭襄王拒绝采纳白起的建议时,白起未能掩饰自己的不满,反而公然嘲讽君主。作为一名臣子,白起应该明白君主的威严,而不是因个人情绪而轻视王命。最终,白起的言辞激烈和抗命行为导致了他被赐死的结局。
李牧的情商较高,他在赵国边境坚守时,非常注重独立指挥权,并力求在军事决策上不受干扰。然而,他没有意识到赵王迁的昏庸,反而与其对抗,最终受人陷害致死。李牧虽然能坚持自己的原则,但在面对昏君时,若没有灵活应变的智慧,最终难以善终。
王翦是情商的高手。他能够深谙君主的心思,尤其在秦国统一六国后,王翦通过营造贪财的形象,消除了秦王的猜疑,成功避开了权力斗争的漩涡。即使在赢得战争后,王翦依然保持低调,可能辞官回乡,从而避免了任何政治陷阱。
二、君主的为人。除了自身的情商,君主的为人也是决定将领命运的重要因素。遇到一个宽容大度的君主,大多数将领能够安享晚年;而遇到心狠手辣的君主,则极易遭遇灾难。
廉颇和李牧所遇到的都是昏庸无能的君主,赵悼襄王和赵王迁不仅自己昏庸无道,还让奸臣左右权力,导致了两位名将的悲剧命运。白起虽然遇到的是明君秦昭襄王,但由于其性格过于刚烈,最终也未能善终。相比之下,王翦得到了秦始皇的信任和宽容,他的情商使他能够在复杂的宫廷斗争中生存下来。
总之,战国四大名将的命运,除了自身的才能和性格外,君主的明智与否,也在其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王翦能够善终,正是由于他既有高情商,又遇到了一个英明的君主,而其他三位名将的悲剧则是由于他们与君主的矛盾或个性上的冲突,最终走向了悲剧的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