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讲述
光绪二十年,公元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最终日本的海陆两军将清朝军队重创,大清不敌,战败告终。日本趁机大肆谋取利益,完成了自身的飞跃,而清朝的腐朽统治则显现出其外强中干的本质,王朝的统治岌岌可危。在面对如此严峻的内外危机之时,清政府决定加紧发展军事实力,试图用这一方式延续其即将衰落的封建统治,甚至在苦苦挣扎中求得一线生机。
正是在强烈的军事需求背景下,出现了我国历史上一位极具争议的关键人物——袁世凯。大家都知道,袁世凯是在小站训练新军而崭露头角,然而鲜为人知的是,在清朝晚期,清政府曾着力发展多个军队,而新军只是其中之一。
那么,为什么袁世凯最终能独占鳌头,甚至成为中国历史上翻云覆雨的关键人物呢?
外因分析
如同开篇所述,清政府的腐败与摇摇欲坠给袁世凯的军事崛起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土壤。在清朝面临外敌压迫、内有动荡不安的局势下,急需一支强大、能够捍卫统治的现代化军队。袁世凯的这支“新军”正是在这一需求下应运而生,与清朝之前的传统军队有着显著不同。新军的“新”不仅仅体现在武器装备的更新换代上,更在于其全新的军制、先进的训练方法与高效的管理体系。
当时,清朝的军队在与外国军队的交锋中几乎屡屡败北,其中装备的落后和军队整体素质的低下是主要原因。而袁世凯的“新军”通过引入现代化武器配置、实施先进的训练和管理,使得这支军队相较于传统军队,在战斗力、纪律性和组织性上取得了巨大的提升。因此,这支新军很快脱颖而出,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支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军队。
内因分析
相对于外部因素,袁世凯个人的才能才是他崛起的关键。袁世凯的能力体现在多个方面,其中尤以以下三点最为突出:
1. 积极进取,善于把握机遇
袁世凯出身官宦世家,拥有较好的教育背景,但他的科举之路却并不顺畅,屡试不中后,他果断放弃了这一途径,选择投身军旅。晚清的动荡时期给了像袁世凯这样的有志之士一个广阔的舞台。他不仅明确了自己的目标,而且能够在众多复杂的环境中找到自己的长处。袁世凯并不擅长文人政治,但他有着强烈的军事兴趣与能力。他的成名之路,正是从朝鲜驻军开始。通过镇压朝鲜内乱、打败日本的阴谋,他一举成为了李鸿章等晚清重臣的宠臣,为自己后来的权力扩张打下了基础。
2. 善于攫取利益
甲午战争失败后,袁世凯凭借在朝鲜积累的军事经验,获得了训练新军的机会,也正是凭借这支新军,袁世凯逐渐崭露头角,最终成为北洋军阀的领袖。他深知新军是自己攫取权力与利益的关键。袁世凯巧妙地利用帝后两党的矛盾,通过假意支持光绪帝改革,从而获得了更高的官职和权力。当时,袁一边向慈禧太后投诚,利用她来铲除帝党势力,一边巩固了自己的军权,并利用新军的力量,不断扩充自己的势力。
然而,袁世凯的政治手段并不止于此。面对义和拳起义,他表现出了极其坚定的立场,不仅没有加入镇压反洋势力的行列,反而通过一系列镇压行动,保持了与西方列强的良好关系。这种做法让袁世凯在清朝内部的政治博弈中占据了有利位置,最终使得他能获得更大的权力。
3. 善于用人,打造心腹队伍
在袁世凯的崛起过程中,除了自身的能力,人才的培养和团队的建设也是至关重要的一环。从最初的新军训练开始,袁便注重发掘和培养人才,尤其是与自己志同道合的骨干力量。名震一时的“北洋三杰”便是袁世凯的亲信,他们与袁世凯有着深厚的信任与依赖。随着袁世凯权力的不断扩大,北洋军中绝大多数的骨干力量都是他亲自提拔并培养出来的,这也让他掌握了一个强大的私人武装力量。
此外,袁世凯的用人之道不仅仅体现在下属管理上,对上同样有出色的表现。他能够巧妙地处理与慈禧太后、光绪帝以及其他重要人物的关系,不仅获得了他们的支持,还在关键时刻展现出令人敬佩的政治智慧。这使得袁世凯在清朝复杂的权力斗争中脱颖而出,最终掌握了朝廷的控制权。
当外部危机与内部因素完全处于袁世凯掌控之时,清朝的命运似乎已注定。而南方的反清起义成功,迫使袁世凯提前采取行动,从革命党人手中窃取了权力,实现了他心中的“帝王梦”。然而,这一切的最终结局却是他自毁前程,最终走向了灭顶之灾。
(作者:王金百 编辑:莉莉丝 参考资料:《北洋军阀史》来新夏/著 东方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