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正统元年(公元1436年)六月,广东韶州府知府衙门再次迁回了位于韶州府学宫西侧的旧址。这座建筑曾在宣德年间被改作淮王府,住在其中的是仁宗皇帝的第七子淮王朱瞻墺。为了迎接新的知府大人入驻,衙门在搬迁之前必须进行一定的改建工作。比如将原本面阔七间的正堂,改为了五间,以符合亲王府承运殿的规格要求。
丁酉年,淮王府被恢复为韶州府治。最初设立淮王府时,韶州府治便已经改建为王府。到此时,淮王府被迁至饶州,所以有命令恢复韶州府的旧治。—《明英宗实录卷十八》
淮王竟然被派往广东担任藩王,这个安排显得有些不合常理。实际上,朱瞻墺在韶州只待了短短七年。那么,这位淮王殿下及其家族在明英宗正统年间究竟有着怎样的故事呢?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一下。
宣德十年(公元1435年)正月初三日,宣宗朱瞻基驾崩,年仅九岁的皇太子朱祁镇继位,成为明英宗。由于新天子年幼,他对于外藩的几位叔父,特别是淮王朱瞻墺,采取了拉拢的策略。
淮王趁机向小侄子上奏,提到自己在岭南多年来深受湿热瘴疠困扰,实在难以忍受,于是请求朝廷为他换一个封国。英宗听后,便体恤道:“七叔受苦了,我已经为你在江西安排了新的封国,王府正在修建中,等到今年冬天就可以迁往。”
甲寅年,英宗在给淮王的信中写道:“我听说叔在韶州常受瘴疠之苦,心中非常挂念。如今特选江西饶州府,地气平和,适合建立新的王国。已令有关部门着手修建,你可在今冬择日迁至。”—《明英宗实录卷八》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英宗在给宗室的家书中,往往自称“予”,而不是“朕”。这是为了显得语气亲切、非正式,通常“朕”是用在正式的敕书中。
回到正题,当年冬天,淮王从韶州启程,翻越大庾岭后,才得以坐船前往新的封地——江西的饶州府(今江西鄱阳县)。对于亲王迁国这样重大事务,涉及到许多细节安排。英宗不仅考虑到王府的建设,还安排了许多具体事宜。
首先,淮王府的原址是在府治的基础上改建的,新的饶州府治则自建在城中空闲地。根据现代考古发现,淮王府的遗址位于饶州府文庙东侧。虽然有资料称王府面积仅为八千平方米,但笔者对此存有疑问,毕竟淮王的六哥荆王朱瞻堈在蕲州的王府,面积便有十三万平方米之多。
其次,三皇庙锦衣巷的一块空地被用作淮王府的仪卫司用地,并且在此地安置了本府的官军旗校。
再者,余干县的强山地四百二十亩被划为王府的薪材供应地。余干县位于鄱阳湖东南岸,强山则是位于该地与九江府都昌县相接的地方。
然而,由于王府官员和军队人员庞大,迅速迁至新地,必然与当地百姓产生矛盾。淮王府的教授郑良等人甚至和百姓争夺房屋,使用暴力将民众驱逐。为了安抚局势,英宗发出了一道敕书,警告王府的官员和军校人员。值得注意的是,皇帝在这道敕书中使用了“朕”,表明此事对他来说非常严肃。
“朕念王为国家至亲,姑容尔等之罪。尔等自今宜上体朝廷亲亲之心,改过迁善,无累王之令德。凡府中内外官员及军校所行违法,必须启王究治。如其顽固不悛,具实奏闻。”—《明英宗实录卷十七》
一切安顿妥当后,淮王于正统二年(公元1437年)和正统六年(公元1441年)两次请求进京朝觐,但均因“道途遥远”被回绝。直到正统七年(公元1442年)四月,淮王再次上奏,提出自己所用的冕服、皮弁和鞋子因年久失修,需朝廷重新赐予。英宗回复道,所需材料已备齐,王府可自行制造,毕竟衣服合身、鞋合脚,都得量体裁衣。
不过,就在当年十月,淮王终于实现了他长久以来的愿望,得以赴京朝觐。那时太皇太后张氏因病垂危,临终时极为思念淮王,英宗便以此为由召集外藩诸王进京。
尽管太皇太后在英宗派遣中官前去召唤后便去世,但她的遗诏依然要求亲王们赴京。由于淮王的地位较低,按嫡庶长幼的顺序,他需要等待太皇太后的亲儿子襄王朱瞻墡回京后才能动身。最终,淮王于正统八年(公元1443年)二月十一日抵达北京,第二天便接受了百官的朝拜,仪式在奉天门东廊举行。
奉天门是北京故宫中的重要场所,原是皇帝议事接见大臣的地方。淮王作为亲王,接受百官朝拜时,自然不可能在正宫内,故被安排在东廊避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