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些历史记载与民间传说中,流传着一个说法:清朝的官员在早朝之前,不吃早饭,不喝水,而是在嘴里含上一块人参片。这一习惯听起来有些奇怪,但背后却有其深刻的原因。
“人是铁,饭是钢”,这句老话告诉我们,饮食对人的生理至关重要。清代的官员们,尤其是那些需要参加早朝的高官,每天往往得在凌晨四点钟左右便起床,赶往紫禁城参与朝会。这样紧张的日程安排使得他们很难在早晨进食。然而,既不吃早饭,又不喝水,如何保持精力充沛呢?难道仅仅依靠一块人参片就能应付这种体力与精神的双重考验?
首先,清朝并没有设定一个专门的早朝制度,而是在清代中期有一项叫做“御门听政”的制度,这一制度和我们在电视剧中看到的早朝有些相似。顾名思义,“御门听政”即是指皇帝在紫禁城内会见文武百官,商讨国家大事。在清朝初期,顺治皇帝便开始了这一制度,并且在康熙年间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这个制度的核心在于,官员们必须根据皇帝的召集,按时出席。而这个出席的时间,常常是黎明前的清晨。
《清宫述闻·卷四》中提到,早期的清朝各部奏章在送达皇帝批阅后,若事关紧急,皇帝会立刻下达圣旨;然而,许多圣旨因为处理事项繁杂,常常会堆积,直到达到了一个特定的数量,皇帝才会安排“御门听政”会议。
“御门听政”会议的举行地点,一般并不在太和殿,而多选择在武英殿或者乾清门。清晨,文武百官纷纷来到紫禁城,通常是在天刚破晓时分。最先到场的,是各部尚书,他们跪奏完后,从东边的台阶退下。随后,其他官员们也依次上前奏事。会议结束后,百官们再次从东西两边的台阶退下,皇帝也会随后回宫休息。
早期的清朝局势并不稳定,顺治、康熙和雍正三位皇帝在位时,屡次举行“御门听政”,特别是康熙年间,几乎每天都有这样的会议。许多重要的国策,如如何平定吴三桂叛乱,如何应对沙俄的侵略,都是在“御门听政”期间商议决定的。而到了乾隆帝时期,这一制度逐渐被疏远,咸丰年间最终废止。
那么,既然清朝有这样的朝会制度,为什么官员们在去上朝之前,不吃早饭、不喝水,而只含一片人参呢?这背后大致有三方面的原因。
首先,考虑到“御门听政”时间较长,官员们需要站立与皇帝讨论国家事务,且这场会议常常持续数小时。为了避免体力不支,含一块人参片不仅能够在短时间内增强体力,还能有效提神醒脑。此外,人参还具有一定的口气改善作用,帮助官员们在长时间的会议中维持良好的体面。
其次,由于“御门听政”通常早上举行,官员们可能在早会时身体状况并不理想,甚至出现急需如厕的情况。而人参具有一定的利尿作用,含人参片的官员可以提前解决好生理需求,从而避免在会议中出现尴尬。
最后,含人参片的做法可能与满洲人的习惯有关。清朝的建立者是来自东北的女真族,而东北地区恰恰是人参的产地。清朝建立初期,政府对人参进行严格管理和垄断,规定了采参的制度,并将人参作为一种珍贵的资源。随着满洲贵族对人参的推崇,社会上渐渐形成了一种迷信观念,特别是在富庶的江南地区,人参成为了一种奢侈的象征。在这种文化氛围中,官员们含人参片,或许也有其象征意义,表示他们忠诚于朝廷和王朝。
因此,清朝官员们在上朝前口含人参,背后有着复杂的文化、政治及生理上的多重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