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朝的历史上,康熙帝不仅是拥有最多后宫妃子的皇帝,他所生育的子嗣数量也是其他皇帝中最多的。康熙帝一生育有众多子女,其中仅他的儿子就达到了三十五个,而那些能够平安长大并被封为皇子的数量更是多达二十人。
由于康熙有如此众多的儿子,也因此引发了清朝历史上著名的“九子夺嫡”事件。康熙的大儿子爱新觉罗·胤禔,虽为长子,最终却命运多舛,晚年被康熙皇帝幽禁,过上了孤独且压抑的生活。在幽禁期间,胤禔无事可做,于是他与妻妾们不断生育后代,成为康熙所有儿子中,生育子女最多的一位。
在我国古代的封建王朝中,皇位的继承有两种主要方式:一种是嫡长子继承制,另一种是立贤不立长制。而清朝初期,努尔哈赤和顺治帝时期,皇位继承制度采取的是汗位推选制度。直到康熙帝和胤礽这一时期,才改为嫡长子继承制度,但在康熙晚年,他选择放弃了这一制度。
康熙帝身为清朝最具后嗣的皇帝,对于谁能继承他的皇位,显然成为了一个关乎命运的重大问题。康熙在位期间,“九子夺嫡”也进入了白热化阶段,所有皇子都虎视眈眈,企图争夺那至尊的宝座。
康熙早期采纳的是嫡长子继承制,且他与赫舍里皇后之间感情深厚,对赫舍里皇后所生的胤礽更是宠爱有加,早早就把胤礽立为太子。胤礽自小便备受康熙宠爱,尤其是在赫舍里皇后去世后,康熙将胤礽带在身边,亲自培养教育他。虽然胤礽是太子,但其他皇子却并不甘心,他们也同样对皇位虎视眈眈,尤其是长子胤禔,更是不愿屈居于弟弟之下。
在这场激烈的皇位争夺战中,胤禔早早地就被康熙排除在了继承人的名单之外。作为长子,胤禔曾一度深得康熙宠爱和器重,但由于性格的原因,最终父子关系破裂,胤禔的结局也因此沦为圈禁一生。
争夺继承人位置,自古以来无不充满了尔虞我诈和血腥。即便失败,赌上的不仅是自己的一生,甚至还涉及到亲人和党羽的性命,甚至历史的记载也会为之改变。正是“九子夺嫡”的权力斗争,令康熙的多个儿子之间发生了极为悲剧的骨肉相残。而这也让雍正继位后,为避免兄弟间继续残杀,他在选择继承人时更加慎重,最终放弃了传统的嫡长子继承制,采取了秘密立储制度。
胤禔虽然是康熙的长子,但他并非家中的长子。在他之前,康熙还有四个儿子,其中一个甚至是同母兄弟承庆,但他在两岁时便夭折了。其他三位兄长也早逝,因此胤禔成为了康熙的“大阿哥”。胤禔的亲生母亲为惠妃乌拉那拉氏,胤禔原名保清,后来改为胤禔,并且在雍正即位后,为避讳改名为允禔。
康熙在胤禔年轻时非常宠爱他,尽管胤禔没有太子胤礽地位那么显赫,但康熙依然尽心培养。胤禔聪明、机智,且兼具文武才能。早在1689年,27岁的胤禔便被封为多罗直郡王,这是康熙所封的仅有的两位郡王之一,可见康熙对胤禔的重视程度。而法国传教士白晋也曾赞扬胤禔的外貌和才华,认为他深得康熙喜爱。
康熙对胤禔的宠爱,尤其体现在多次带他亲征和巡视的过程中。1690年和1686年,胤禔随康熙亲征蒙古噶尔丹,表现得十分出色,得到了父亲的高度赞扬。
然而,胤禔始终没有放下对皇位的渴望,尽管康熙早已失望于太子胤礽,他依然不愿将太子之位交给胤禔。即使胤禔在征战途中展现了出色的军事才能,康熙依旧没有将太子之位传给他。在1690年康熙病重期间,胤禔没有得到看中的机会,而胤礽却因照顾父亲不力,遭到康熙的嫌弃,甚至被赶回京城。
而到了1708年,康熙帝和众多皇子们前往塞外围猎,期间康熙和胤礽产生了矛盾,这使得康熙最终决定废除胤礽的太子身份。康熙不仅宣布了胤礽的罪行,还要求胤禔监视并看管太子胤礽。此时,胤禔看到了自己争夺皇位的机会,误以为胤礽的倒台能让自己更接近皇位。
然而,胤禔低估了胤礽在康熙心中的地位,同时也没有意识到自己过于急功近利的行为会带来灾难性的后果。胤禔选择向康熙进言,要求赐死胤礽,这一举动激起了康熙的极大愤怒,父子关系从此彻底破裂。康熙认为胤禔手段不择手段,心机深重,当场斥责他为乱臣贼子。康熙极度厌恶兄弟间的手足相残,此举让康熙彻底失望,父子关系彻底决裂。
此后,胤禔虽仍保持着对皇位的野心,却因过于心急以及更不明智的举动,最终走上了绝路。在雍正登基后,胤禔被继续幽禁,直至去世。在这二十六年的幽禁生活中,胤禔并未放弃与妻妾生育,最终生下二十多个子女,成为康熙儿子中子嗣最多的一位。
雍正继位后,虽然继续对胤禔实施幽禁,但并未像其他兄弟那样加重折磨,胤禔的待遇较为宽松。或许这也是他最为幸运的部分,至少能够安稳度过余生,直到寿终正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