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安史之乱,它无疑是唐朝历史中的一个痛点,深刻影响了大唐的命运。安禄山和史思明两人,背地里勾结策划,最终为了争夺帝位,掀起了那场震惊天下的叛乱。尽管最终,因两者之间的矛盾和叛军内部的不和,导致谋反失败,但身为天子的唐玄宗在这场风波中,最初也只能狼狈地逃亡,而他最为宠爱的杨玉环,却成了这场政治博弈的牺牲品。
据传,兵变爆发前,29岁的杨玉环曾为安禄山沐浴,而李隆基对此竟毫不在意。甚至在叛军即将逼近河北时,李隆基接到消息后,仍然认为这是别人诬陷安禄山的谎言,根本没有觉察到其中的危机。回想当年,唐玄宗李隆基曾开创了“开元盛世”,他是众人称赞的明君。可是,究竟是什么原因让他在安禄山的巧妙欺骗下差点让国家陷入亡境呢?
安禄山自幼家庭不幸,父亲早逝,不喜欢和继父同住,因此他从小就想着逃离这个家。继父安道买是位将军,安禄山在成长过程中学到了一些兵法知识,这为他日后从军打下了基础。安禄山贪吃,身形肥胖,且为人狡猾。他在一次偷羊时被当地节度使张守珪抓住,本该判死刑,但安禄山不甘心因此丧命,便表示愿为打击蕃族出力。张守珪认为他有胆量,便放了他一命,让他和史思明一同为军效力。
安禄山善于结交,并清楚自己如何发挥优势。他看到张守珪为人正直且能干,于是主动帮助抓捕俘虏,努力展现自己忠诚勇猛的一面。凭借这些精湛的演技,他获得了张守珪的重用。随着职位的提升,安禄山的野心也渐渐膨胀。为了获得皇帝的青睐,他开始通过行贿、送礼等手段拉拢官员,营造自己的好形象,并成功引起了唐玄宗的关注。
在收买人心方面,安禄山不吝于付出,他的努力取得了显著成果,逐渐步步高升。唐朝宰相李林甫正好与安禄山志趣相投,他能成为宰相,很大程度上依靠的是对李隆基的极度奉承,几乎从不违背皇帝的意志。所以当唐玄宗认为安禄山有才能时,李林甫也会附和。渐渐地,安禄山的“忠臣能臣”形象在唐玄宗心中扎根。
当安禄山升任御史大夫后,他频繁进宫,与皇帝和身边的重要大臣交往。由于安禄山体态肥胖,李隆基常以此为话题开玩笑,而安禄山对此总是笑脸相迎。表面上,他对李林甫等人表现出极大的尊敬,时常请教他们对自己工作的评价。如果李林甫称赞他,安禄山便喜笑颜开;若李林甫略显冷淡,他则立刻变得小心谨慎。
这份虚伪的敬畏感逐渐在李隆基心中留下了“安禄山胆小怕事”的误解,认为他不会有什么大作为。除了身边人的刻意营造的假象,李隆基内心的孤独与自傲也起到了重要作用。唐朝的鼎盛时期集中在“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这两个阶段。贞观之治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功勋,而开元盛世则是李隆基的功劳,但对李隆基而言,成功的背后却是孤独与痛苦。
李隆基小时候生活在太平公主的阴影下,这位姑姑在权力上极为强势,李隆基即便是皇太子,也不得不小心翼翼。这让李隆基从小就有了深深的危机感。长大后,他铲除了太平公主的势力,提拔姚崇、宋璟等人,但这两人却因贪污腐败而给李隆基带来了无尽困扰。李隆基在感受到朝廷内外的背叛和政务压力后,变得越来越依赖那些奉承和顺从的人,而安禄山正好顺应了这一需求。
安禄山的机智和城府并没有被李隆基察觉,反而以胡旋舞这样的“取悦”方式深得李隆基的欢心。而杨贵妃,则是安禄山成功攀附皇室的重要棋子。杨玉环深得李隆基宠爱,身为贵妃的她,族兄杨国忠更是官至宰相。安禄山看中这一点,深知与杨玉环的关系能帮助他获得更高地位,于是他竟提出要与杨玉环和李隆基“认父母”。
这无疑是荒诞的设想,毕竟安禄山比杨玉环年长16岁,这一“父母”关系的提议让所有人都目瞪口呆。然而,李隆基和杨玉环却都陶醉于安禄山的奉承,觉得他只是一个为了取悦自己而卖力表演的小丑。事实上,安禄山早已有了自己的野心,他的最终目标远不止取悦两位皇亲。
公元755年,安禄山与史思明联合发动叛乱,拉开了安史之乱的序幕。此时,李林甫和杨国忠在朝中专权,唐朝早已没有可用的忠臣良将。安史之乱初期,叛军迅速北上,几乎接近京城。可李隆基仍然没有意识到事态的严重性,一直认为这只是虚假的谣言,直到外面的兵戈声响起,他才意识到危机已近。
在叛军的猛烈进攻下,李隆基的内阁和军队陷入混乱,最终不得不面对内外的压力,杨国忠被杀,而杨玉环也成了必须牺牲的对象。安禄山在初期获得了不少胜利,自封为王,并宠爱自己的儿子安庆恩,甚至有意让他继位。安庆恩的弟弟安庆绪不满这一局面,于是决定先下手为强,最终在一夜之间,安庆绪联合宦官将安禄山杀害。但天道轮回,安庆绪却未能得逞,最终被史思明所害。
史思明也没能逃脱权力的腐蚀,在不久后被自己的儿子史朝义所杀。安史之乱最终在一系列内斗和叛乱中逐渐走向尾声,史朝义自杀,叛军彻底瓦解。尽管李隆基幸存下来,但这场乱局却让他失去了民心,最终在儿子李亨的压力下退位,让贤。李亨担心李隆基有复辟之心,甚至驱逐了李隆基的亲信高力士等人,李隆基最终孤独地度过了晚年。
这场政变不仅是对国家的巨大创伤,也给李隆基的人生留下了深刻的烙印。常言道,“骄兵必败”。李隆基并非没有治世之才,相反,正因为他对自己的能力过于自信,才未能保持应有的警觉,最终在安禄山的巧妙吹捧和操控下,失去了理智,走向了失败的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