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封建王朝的历史长河中,帝王因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而常常身陷权力的漩涡。对权力的贪欲与诱惑,让许多帝王在面对这一至高无上的权威时,揭开了人性的丑陋面。唐太宗因权力发动玄武门之变,亲手除掉了自己的兄弟;唐中宗李显在妻子韦皇后的阴谋下被毒死;燕王朱棣发动北伐,驱逐自己的亲侄子夺取了皇位;康熙晚年,九子争权的血腥夺嫡战更是令人瞠目结舌……这其中,皇权就如一条无形的魔咒,时常让君臣反目、父子成仇、手足残杀,夫妻离心等悲剧一幕幕上演。历史的轮回,从秦始皇奠定帝国基业之时起,到清朝末年的慈禧太后掌控实权,几乎每一个封建朝代的兴衰更替,背后都离不开权力斗争的血腥与阴谋。
其中,汉武帝“去母留子”的事件,便是典型的为了维护皇权而采取的权谋之策。很多人都听说过清朝咸丰皇帝在临终时效仿汉武帝,曾下令除掉慈禧的故事,然而这一传闻并不可信。那么,为什么说它不是真的呢?让我们从咸丰皇帝的实际情况入手,逐步分析这一说法的虚假性。
咸丰皇帝是清朝的第九位皇帝,彼时的清朝早已进入衰退期,内忧外患不断。外有英法联军的侵扰,内有太平天国的起义,国家风雨飘摇,民生疾苦。咸丰即位之初,雄心壮志,意欲匡复祖宗的霸业,然而随着时间流逝,面对无尽的战乱与民众的痛苦,他逐渐感到身心疲惫,原本的激情已被现实的无奈所替代。外患方面,咸丰六年,英法联军攻占广州并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咸丰八年,清廷不得不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天津条约》求和。英法联军的再次侵华,甚至攻入北京,咸丰在危急时刻逃往热河避难。内患方面,太平军在咸丰元年攻占南京,并宣称称帝;同年,上海小刀会爆发,威胁京师安全。面对这些外忧内患,咸丰皇帝感到力不从心,逐渐失去了对大局的掌控,沦为一个对享乐产生依赖的帝王。
英法联军攻占北京后,咸丰携妻子慈安皇后与长子载淳及生母懿贵妃逃往承德避暑山庄。在这里,他被大量的奏折和报告困扰,满眼皆是“外寇、捻军”等让人头疼的字眼。无力应对的咸丰,将处理这些事务的重担交给了他最信任的人——懿贵妃,也就是后来的慈禧。与慈安皇后不同,慈安性格温婉,虽然身份尊贵,但在处理政务时明显缺乏决断力。慈禧则是一个非常精明能干的人,既为咸丰生下了唯一的儿子,又能在政治上拿出主意,这让咸丰渐渐依赖她。
然而,慈禧把持朝政的过程中,却引发了大臣们的不满。以肃顺为首的主战派不断上奏,要求宫廷后宫不得干预政务,二者之间的矛盾愈发加剧。咸丰对此心知肚明,并未过于干涉。咸丰在病重之际,选择在临终时封载淳为太子,并将权力交给了肃顺等大臣辅佐。与此同时,他还分别将“御赏”印章交给了皇后慈安,“同道堂”印章交给了载淳,而后者年幼,因此由慈禧代为掌管,直至载淳年长。咸丰的这些安排,证明了他并未效仿汉武帝去除慈禧。实际上,咸丰在当时并没有过多的可能性去做此举,因为慈禧在当时不仅仅是帝王的生母,还是唯一能有效管理朝政的女性。
从咸丰的个人情况来看,他并没有可以完全依赖的子嗣。在他驾崩时,载淳才年仅六岁,面对国家的重重困境,他根本无法承受如此沉重的责任。而作为慈禧的儿子,载淳有着特殊的地位与重要性。因此,咸丰不可能做出以除去慈禧来加固权力的决定。而且,咸丰深知,权臣肃顺的野心如果不加制约,迟早会威胁到他儿子的统治地位。相比之下,慈禧作为生母,至少有归权的一天,能维持朝政稳定。
说到外戚专权,历史上确实存在如吕后、窦太后这类母强子弱的情况,但慈禧的家族背景与这些女性的家族背景不同。她出身于八旗的普通家庭,兄弟们都没有野心,因此咸丰相对放心。而且,慈禧的专权虽然在许多人眼中过于强势,但她的权力毕竟来自于母亲的身份,且没有外部强势势力支撑,因此,咸丰选择依赖慈禧而非肃顺或其他亲王的理由也在这里。
最终,咸丰未曾等到自己完全依赖慈禧的时期,便匆匆去世。而载淳的短命更让整个清朝的命运走向了不可避免的衰落。此时,尽管慈禧能够继续掌握政权,但国家的衰败已不可避免,历史的车轮依旧朝着它不可逆转的轨迹滚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