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43年,年仅六岁的福临即位成为了清朝的帝王。福临虽是皇太极的儿子,但年纪尚轻且没有任何显赫的功绩或战功,究竟是如何打败自己的兄弟与叔伯,最终登上帝位的呢?
皇太极在去世时并未留下明确的传位诏书,也未正式建立“父死子继”的继位制度。由于这项制度尚未确立,帝位的继承只能依照努尔哈赤所创立的“八王议政”规则进行,选择新皇帝的人选。
在皇太极的儿子中,主要有:
- 长子肃亲王豪格
- 九子福临
- 十子博穆博果尔
其他子嗣皆为庶出,无继承资格。
此外,皇太极的几位兄弟也具有继承的资格,包括:
- 礼亲王代善
- 睿亲王多尔衮
- 英俊王阿济格
- 豫郡王多铎
在这些兄弟与子嗣中,最具竞争力、也是最为激烈的争夺者便是肃亲王豪格和睿亲王多尔衮。
然而,新帝并非在这两位有实力的亲王中产生,而是由年仅六岁、没有功绩的福临继位。崇政殿议政时,睿亲王多尔衮提出由皇九子福临继位,并建议与郑亲王济尔哈朗以及自己共同辅政,等福临年长后再交还政权。因此,许多人猜测,或许多尔衮放弃了自己成为皇帝的机会,为了心爱的女人——孝庄太后,甘愿让位。
虽然多尔衮确实对孝庄有所倾心,但历史并不像影视剧中那般浪漫和感人。实际上,多尔衮一直心怀帝位之梦,福临登基只是他的一种战略手段。在多尔衮去世后,侍女吴尔库尼在为其殉葬之前透露,多尔衮早已准备好龙袍等物,计划着自己即位的梦想。这一发现证实了多尔衮从未放弃自己的称帝愿望。
既然多尔衮心怀称帝之志,为什么不直接称帝呢?答案或许就在于“不能”而非“不愿”。多尔衮的登基被复杂的权力结构所阻挡,究竟是谁在背后制约了他呢?
01 九王议政,福临即位
1643年八月初八,皇太极处理完一天的政务后,前往哲哲皇后的清宁宫休息,谁也未曾预料到,皇太极这一坐便再也未能站起来。他的突然去世使得皇位空缺,大清帝国再次陷入帝位之争。深宫中的庄妃突然忆起了睿亲王多尔衮生母阿巴亥的死,不禁感到一阵寒意。阿巴亥曾是太祖努尔哈赤最宠爱的大妃,生下了三个儿子,其中就包括多尔衮。然而,太祖死后,阿巴亥被迫殉葬,传闻与太祖留下的遗嘱有关,遗嘱中提到多尔衮应继位,而代善辅政,但无论如何,阿巴亥的悲惨结局成为了庄妃心头的阴影。
尽管皇太极有意建立“父死子继”的继位制度,遗憾的是这一制度并未正式确立。皇太极仅在生前封了皇八子为太子,然而皇八子早夭,皇太极未再明确指定继承人。随着他去世,缺乏明确继承规则的情况下,继位问题只能依旧按“八王议政”的旧制来决定。
在皇太极的所有儿子中,最具实力的无疑是肃亲王豪格。豪格作为皇太极的长子,凭借自己的功绩和能力,深得朝中支持。豪格在征战中立下赫赫战功,屡次为大清立下不小的功劳,他的军功和威望,使得他成为了当时最有可能继位的人选。尽管比多尔衮年长,豪格仍然获得了朝中大臣的广泛支持。许多贝勒大臣,如索尼、鳌拜等人,也站到了豪格一方,支持他登基。
然而,这并没有阻止多尔衮的野心。多尔衮以其深厚的政治手腕和丰富的军事经验,迅速汇聚了足够的支持。他不仅得到了阿济格和多铎的支持,还收获了镶白旗、正白旗等派系的青睐。两方势力对立,彼此争锋。
为了扭转局势,多尔衮与豪格的势力展开了复杂的博弈。多尔衮从自己的同僚索尼口中得知,若不考虑到先帝的皇子,豪格将会成为继位的最佳人选。此时,多尔衮开始考虑“以退为进”的策略。与此同时,庄妃也在为福临争取支持。她不仅得到自己亲族的支持,还借助科尔沁草原的力量为福临打下了基础。最终,索尼等大臣开始转变立场,改为支持福临即位。
当局势愈发紧张时,多尔衮提出了让福临继位的建议,并与郑亲王济尔哈朗一同辅佐福临。经过一番商议,最终福临成为了新帝。
此时,肃亲王豪格的心情颇为复杂。虽然他并未对福临心生怨恨,但他对多尔衮的手段充满了愤怒。豪格将所有怒火发泄在了多尔衮身上,并诅咒多尔衮终究不会善终。多尔衮的权力逐步增强,但豪格的反抗依然未曾消散,最终,他被贬为庶民,失去了所有的权力。
福临即位后,尽管表面上局势平稳,但他背后始终受到多方势力的挑战。与此同时,忠诚的大臣们仍然在默默支持他,这为他稳住了政权。然而,多尔衮始终没有放弃自己夺取皇位的梦想,他的野心仍然未曾熄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