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封建社会,皇帝亲自探望病重的大臣,这不仅是一种荣誉,还是朝廷史官必定记录下的重要事件。大臣病逝时,皇帝流下眼泪,史书也会详细记载这一幕。翻开《两唐书》和《隋唐嘉话》,我们不难发现,很多关于“君正臣忠”的事迹,尤其是在唐朝的历史中,便能看到皇帝对忠臣的深情厚意。以英国公李勣为例,唐朝的皇帝们显然很重视情感的维系:当李勣生病时,李世民甚至剪下自己的胡须,作为药引送给李勣;当李勣不幸从马上摔下来伤了脚脖子时,李世民依旧全力关心他,甚至在李勣病逝时,唐高宗李治为他举哀,暂停朝政七天,亲自登楼送别,痛哭流涕,并为他举行了盛大的祭奠仪式。
李家父子对李勣的情深意切可见一斑,史书中多次提到李世民亲自探访李勣病情以及皇帝为他钦赐御马的故事。但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英勇神武的秦琼,却并未得到如此厚待,尽管他与李世民的关系亲近得如同兄弟。从他加入唐军的第一天起,秦琼便成为了李世民的重要部下,后期更成为李世民的助手之一。李渊“受禅”之后,李世民被任命为尚书令、右武候大将军,封秦琼为马军总管,权力地位都相当显赫。
然而,尽管秦琼与李世民的关系如此紧密,在李世民称帝后,秦琼却并未得到同等的礼遇。他被封为“翼国公”,但李世民在他所得到的食邑方面却做了大幅削减:原本李渊为他赋予的三千户食邑,在李世民继位后几乎削减到一半,仅剩七百户。这种差距更是让人产生了质疑,尉迟敬德的食邑数量反而比秦琼还要多,显示了新的权力体系下,原先的功臣地位逐渐下滑。
在唐朝初期,所有的开国功臣几乎都被赋予了封疆大吏的职务,比如程咬金和段志玄。然而,秦琼却因长期疾病而未能再立新功。李世民对秦琼的忽视看似冷酷,但实际上这也表明了李世民的政治智慧。在两唐书的记载中,秦琼因病未能朝见,李世民对此并未干预,反而表现出一种深厚的仁爱。这种处理方式虽然让人不禁疑惑,但却是一种极高明的政治手段。
实际上,李世民给予李勣厚礼的同时,也潜藏着政治上的深思熟虑。他一方面尊敬李勣,但同时对其抱有戒心,深知李勣若再立功勋,将可能威胁到他的统治地位。因此,他采取了削弱李勣势力的策略,将其贬官外放。秦琼同样面临着同样的困境:当他功成名就之后,无法再立新功,李世民便只能通过边缘化来维持平衡。
在李世民执政期间,对于“开国公”的地位,尤其是“上柱国”这一称号,其实是一个双刃剑。上柱国本就位列第一,但李世民深知,这个头衔不能随便赐予,尤其是在功臣的地位逐渐上升时。秦琼明智地选择了称病不朝,而李世民则选择了将他“忘记”,通过这种方式,两位君臣巧妙地避免了直接冲突。
当秦琼最终病逝,李世民没有流泪,但却为秦琼举行了最隆重的葬礼,并为他立了石人石马,这是唐初对异姓功臣所能给予的最高荣誉。这种特殊待遇,只有秦琼一人获得,显示了李世民对他虽然未能常伴左右,但依旧深厚的尊敬。秦琼的葬礼成为了唐朝开国功臣的象征,展现了李世民高超的政治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