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8月11日,宋希濂紧急乘坐飞机飞往汉中,准备与胡宗南进行一场长达六小时的重要会谈。这一时刻,国民党军已经经历了大规模的溃败,解放军的步伐渐近,准备将蒋介石的残军一扫而光。在这种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曾经不可一世的国民党高层将领们,几乎都显得手足无措,慌乱无比,更不要提制定一个行之有效的自保计划了。
然而,宋希濂在这种危急时刻却提出了一个不同寻常的大计。当他与胡宗南的密谈进行到一半时,毫不保留地将自己的计划全盘托出。胡宗南听后十分激动,几乎跳了起来,拍着宋希濂的肩膀,连声称赞:“这个计划真是太好了!”显然,宋希濂的提议让胡宗南眼前一亮,认为这是国民党军当下的最佳出路。
不久之后,胡宗南开始着手实施这个计划,不仅迅速调兵遣将,还立即将其上报蒋介石,认为这个计划的可行性无可置疑,蒋介石必定不会反对。宋希濂对此有些得意,看到胡宗南果然按计划展开行动,他不禁感到一丝自豪。
然而,事情并未如他所愿。很快,宋希濂又得到了一个消息:胡宗南竟然突然终止了这个计划的执行。愤怒的宋希濂立刻前往找胡宗南理论。胡宗南则苦笑着解释:“老头子不同意呀!”一听到蒋介石的否决,宋希濂心中的怒火瞬间熄灭,气愤全无,只剩下无奈和失望。
这一计划,究竟有什么令人瞩目的筹谋?如果真如胡宗南所说那般完美,蒋介石为何要坚决拒绝呢?实际上,宋希濂的计划未能执行,反而对解放军来说无疑是一件幸事。
1949年,解放军跨过长江,势如破竹地攻占了各大城市,国民党军节节败退。与此同时,新中国的成立也在这一年揭开了历史新篇章。在这场变革的背后,蒋介石面临着越来越少的支持,国民党虽然仍有一定的军力,但几乎无力回天。国民党只剩下华南、西南以及台湾等少数地区依然可供抵抗。解放军的目标是迅速解放全国各地,肃清残余的国民党部队,而蒋介石则寄希望于能通过守住这些区域,为自己创造反攻的可能。
在这些残余部队中,白崇禧的部队是最大的力量之一。他集结了20万大军,在衡宝一线进行防守,试图以此战役扭转败局。但他的防线并未能够抵挡住解放军的猛烈攻势,反而在解放军二野和四野的强大压力下,迅速崩溃。白崇禧尽管有一定的军事才能,但在这次战斗中,他的部队最终无法逃脱被全歼的命运,白崇禧本人也只能带着残兵败将向广西撤退。
尽管白崇禧再次在广西集结兵力,试图与解放军展开新的抗争,解放军并未放松,迅速围攻广西。白崇禧意识到局势已经不可挽回,最终带着部队向海南岛撤退。然而,解放军显然看穿了他的企图,紧追不舍,将其部队一举消灭。国民党的精锐部队被摧毁,蒋介石的心头无比愤怒,却未曾料到更为致命的打击还在后面。
与此同时,解放军的其他兵团也在西南战场展开了进攻。胡宗南凭借地理优势和一定的兵力,在西南地区形成了相对坚固的防线。他调集了约30万大军,试图阻止解放军进入西南。然而,西南地区的复杂地形和当地人对国民党的深厚影响,使得解放军在此作战时面临了更大的挑战。
蒋介石和胡宗南坚信西南地区可以守住,胡宗南更是信心满满,宣称解放军绝对无法突破西南的防线,仿佛回到了当年日军未能突破的时光。尽管胡宗南口气依然强硬,实际上他自己也知道,国民党军败局已定,解放军的胜利只是时间问题。
解放军并未在西南问题上有所顾忌,反而做好了应对敌军可能外逃的准备。为了阻止胡宗南部队逃往缅甸,解放军展开了两路进攻:一方面,杨勇兵团出击毕节,切断敌军退路;另一方面,陈赓兵团则沿着桂越、滇越边境展开,准备封锁敌军越境。
事实上,解放军的战略是明确的,他们不仅准备迎战西南地区的国民党军,还同时为防止敌军逃亡做足了准备。这一策略的实施,对于确保国民党军队无法恢复活力,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最终,11月30日,解放军成功攻占重庆,国民党残余部队虽然依旧庞大,但士气已经完全崩溃,无法再与解放军抗衡。而蒋介石也在深感愤怒的同时,难以接受局势的彻底恶化。
与此同时,蒋介石的指令依然保持着绝望的色彩。他对胡宗南的指责不断,企图利用胡宗南最后的力量保住西南。但胡宗南深知,自己的命运已经注定,继续坚持下去只会导致更多无谓的牺牲。在蒋介石的多次命令下,胡宗南最终还是带着残兵败将,选择了撤离。
面对这场战争的最终结局,国民党的失败已经不可避免,而解放军的战略布局与坚强的意志则确保了新中国的最终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