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武门之变发生在唐高祖武德九年六月初四(公元626年7月2日),这场兵变由唐高祖李渊的次子秦王李世民在长安城的太极宫北宫门附近发动。通过这场变故,李世民最终登上了唐朝的帝位。然而,五十多年后,李世民的曾孙再次发动兵变,结果却以失败告终,且最终丧命玄武门。
一
李重俊,唐中宗的第三子,圣历元年(698年,或《新唐书》所称的圣历三年)被封为义兴郡王。此时,武则天取代了唐朝,建立了武周政权。由于李重俊的父亲李显是武则天的亲生儿子,并且李重俊深知如何避免冲突,因此他并未受到武则天的打压和迫害。
神龙元年(705年)二月,武则天退位,李显复位,李重俊被晋升为卫王,并继续担任洛州牧,享有实封一千户。不久后,李重俊调任左卫大将军,远程指挥扬州大都督的事务。同年,李重俊的二哥李重福因被韦皇后诬陷,贬职为濮州刺史。到了神龙二年(706年)七月,李重俊被正式册立为太子。这个时刻,李重俊离帝位已经仅有一步之遥,然而,这一步却使得许多太子命丧黄泉。
在李重俊被立为太子之后,唐中宗李显立刻任命女婿杨璬和武崇训为太子宾客,辅佐李重俊。然而,杨璬和武崇训都尚且年轻且性格轻浮,他们的主要任务是与李重俊一起玩乐,而非尽心辅佐和教导。与此同时,武三思在朝中掌握了极大权力,企图图谋不轨,但又因对李重俊的恐惧而保持警觉。
二
为了争夺更大的权力,武三思建议唐中宗废除韦皇后。唐中宗因此命令御史大夫李承嘉进行调查,李承嘉上奏称,韦皇后、敬晖、桓彦范和张柬之等人是幕后主使。随后,武三思又鼓动李重俊上表,要求彻底铲除敬晖三族。唐中宗对此并未答应。
李重俊的立场也逐渐得罪了韦皇后。根据《旧唐书》及其他史料记载,韦皇后对李重俊不甚喜爱,主要因为李重俊并非她亲生,且出身并不显赫。武三思之子武崇训多次煽动安乐公主,在朝廷上公开侮辱李重俊,拿其身世做文章。随着安乐公主变本加厉,她甚至提出要废掉李重俊,立她自己为皇太女。此时,李重俊的处境愈发艰难,面临着来自武三思、韦皇后和安乐公主的多方威胁。从这一角度来看,李重俊的反叛并非纯粹为了个人野心,而是出于不得不反抗的无奈。若他继续隐忍,结局可能会比身败名裂更为惨痛,历史上许多被废的太子无一善终。
三
景龙元年(707年)七月,李重俊联合了左金吾大将军李千里、左羽林大将军李多祚、右羽林将军李思冲等人,带领左右羽林军和三百余骑兵发动兵变。从事后的反思来看,李重俊的这场变革策划匆忙,准备不足,致使许多关键步骤都未能妥善处理。
当李重俊正式起兵时,他首先冲入了武三思的府邸,杀死了武三思父子及其党羽共十余人。随后,李重俊将目标对准韦皇后,于是他率军直闯肃章门,进军皇城,搜寻韦皇后、安乐公主和上官婉儿。韦皇后得知消息后立即跟随唐中宗逃向玄武门,并命令左羽林军将军刘仁景带领禁军驻守。就在玄武门,李重俊的叛军与禁军展开了激烈的对抗。然而,唐中宗通过对叛军喊话,表示不追究他们的罪行,结果导致李重俊一方的军队迅速瓦解。最终,这场兵变以李重俊的彻底失败告终。
四
兵变失败后,李重俊带着百余骑兵逃出肃章门,向终南山方向逃亡。唐中宗命令赵思慎带领轻骑追捕。李重俊最终逃至鄠县西部十余里处,身边只剩下几名亲信。由于天色已晚,李重俊决定暂时停留在树林中休息,但在此时,他被亲信所杀。此事件证明了李重俊在策划此场反叛时的鲁莽,他的急于行动最终导致了自己的死亡。尽管李重俊的起兵背后有诸多无奈,但由于唐中宗依然掌握着绝对的权力,李重俊的反叛终究未能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