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荐书:《漫长的余生》
关于本书:
王钟儿出生于南朝中层官僚家庭。她与成千上万的无辜百姓一样,因战乱由宋朝沦陷至魏朝,家破人亡,被掠至平城宫中,成为一名普通宫女,时年三十岁。本书通过墓志铭等历史资料,讲述了王钟儿的坎坷人生,并以她的眼睛审视她所生活的时代。随着她的故事展开,读者也能窥见从献文帝、孝文帝到宣武帝、孝明帝这一北魏历史的脉络,期间还呈现了许多同样被时代的风云无情吞噬的人们的命运。
关于作者:
罗新,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著有《中古北族名号研究》、《黑毡上的北魏皇帝》、《从大都到上都》、《有所不为的反叛者》等学术著作。
导读
对于年轻人而言,告别家人、独自前往一个陌生环境生活,哪怕是在今天通讯发达、交通便捷的时代,依然会让人心生忐忑。如果这个地方又是个异国他乡,情况更为复杂。若将时光倒回千多年,那时通信依赖书信,交通则几乎全靠步行。一位年轻的南方女子,如何在敌国的北方生存呢?她将如何克服生活中的困境,走向生存之路?
这并非是一个假设,而是发生在公元468年,距今已经有1555年。当时的王钟儿,年仅三十,生于南朝刘宋。家乡悬瓠城在北魏军队的侵略中沦陷,王钟儿成了俘虏,要被带到遥远的北魏宫廷——位于今天山西大同的平城,成为最底层的宫女。
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极为动荡的一段时光。各朝各代更替频繁,民族之间不断交战。王钟儿,原本生活在安逸的官宦之家,突然被置身于一个充满危险和陌生文化的环境中。她是如何在这样的历史洪流中求生存?她又如何在与外族语言、风俗全然不同的北魏宫廷中安稳生活?
历史上,大多记载的是风云人物的传奇,而普通百姓的故事往往被忽略。但幸运的是,著名历史学者罗新教授通过一块墓志铭发现了王钟儿的故事,并写成了《漫长的余生》这本年度好书。通过王钟儿的一生,读者可以从平凡人的视角审视南北朝的历史,看到一个普通人在巨变时代中的生存与坚持。
王钟儿生于南朝刘宋文帝元嘉十六年(公元439年),这是一个风雨飘摇的时代:东汉末年后的三国鼎立,接着是西晋政权的覆灭,之后五胡乱华的局面使得北方战火纷飞,而南方的东晋王朝则在勉力维持中最终崩溃。公元439年,鲜卑拓跋氏崛起,建立了北魏政权,而南方的刘宋王朝则开始了新的历史篇章。
这时的华夏大地,大致上是这样的局面:北魏逐渐统一了北方,而刘宋则稳占南方。双方都怀有吞并对方的野心,在这样一个少数民族政权与汉族王朝对峙的时代,王钟儿的命运却如同旁观者。
王钟儿原本是南朝官员的千金,家境尚算富庶。她的父亲是宕渠太守,而她嫁给了豫州主簿杨兴宗。两家并非显赫一族,但生活安稳。然而,战火与动乱最终还是吞噬了她的平凡生活。王钟儿的丈夫杨兴宗家住悬瓠城,这座城正位于北魏与南宋的交界,是战略要地。刚开始时,南宋军队还能抵挡住北魏的进攻,王钟儿的生活也算平静。但这种宁静并没有持续太久。
某一年,王钟儿丈夫的上司、汝南太守常珍奇投降了北魏。悬瓠城从此成为北魏攻入南宋的突破口。北魏的进攻如潮水般来临,而南宋由于对常珍奇的投降心存疑虑,未能及时支援。最终,悬瓠城陷落,王钟儿和其他居民被俘,送往北魏的平城,成为宫中奴婢。她的丈夫杨兴宗下落不明,或许在战斗中死于非命。
那时是南宋泰始四年,王钟儿年已三十,原本幸福的生活一夜间化为泡影。她从一个高贵的官家太太变成了北魏宫廷中的低贱宫女,无法再回到南方故土,再也见不到家人。
后记
读完这本书,你或许仍然难以完全理解王钟儿的生命历程。这本书更多地讲述了她身边人的故事,例如她所伺候的妃嫔高照容、冯氏兄妹以及北魏的皇帝宣武帝等核心人物。正是这些历史人物的功业与抉择,才勾画出了王钟儿的身影。甚至那篇简短的《王钟儿墓志》,也是因孝明帝的命令才得以撰写。
《漫长的余生》最终似乎与王钟儿的故事渐行渐远,但她的命运始终与那段历史交织。即使书中的政治史和人物变动充满张力,王钟儿始终在其中若隐若现,虽然她的声音逐渐消失,但作者通过这种方式让我们记住了她的存在。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们可以感受到一个普通人在大历史面前的无力感。王钟儿幸运地在漫长的余生中找到了相对安稳的归宿,然而,历史中那些无声无影的普通人,还有多少命运未能如她般幸运呢?正是罗新教授的这种历史叙事方式,让我们重新审视那些被忽略的普通人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