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2月5日,我军公开了43名战犯的名单。这些战犯名单中包括了蒋氏夫妇、蒋、宋、孔、陈四大家族的代表人物,还有“狗头军师”和经济顾问如张群、翁文灏、吴铁成、王云五、戴季陶、吴鼎昌、陶希圣、曾琦、张君劢、张厉生、朱家骅、王世杰、顾维钧、吴国桢等著名人物。此外,在这份名单中,还有一些在抗战和解放战争期间赫赫有名的将领,如李宗仁、陈诚、何应钦、白崇禧、顾祝同等人。那么,这些人离开大陆后,各自的命运又是怎样的呢?
这22名特级战犯的人生归宿大致可以分为五类。
第一类:死抱着蒋氏大腿不放,至死追随的人
这一类将领是蒋介石从黄埔军校和北伐时期培养的亲信,他们长期被蒋介石的“棒子加胡萝卜”的策略牢牢捆绑。蒋介石对他们的培养非常用心,许多人曾在蒋的政权中担任重要职务,包括参谋总长和副总裁陈诚,陆军总司令和行政院长何应钦,陆军总司令和参谋总长顾祝同,“西北王”胡宗南等人。这些人深得蒋的信任,随蒋介石赴台后,也算有了一个相对平静的结局。陈诚、胡宗南和桂永清等人虽然在五六十年代去世,但其余的四人活到了90岁以上。何应钦活到了97岁,顾祝同活到了94岁,周至柔活到了90岁,王叔铭也活到了94岁。蒋介石的老乡们,终究都忠诚不渝,度过了晚年。
第二类:赴台后被蒋氏“过河拆桥”的人
这一类人曾在大陆与蒋介石并肩作战,后来却因为某些原因被蒋介石抛弃。比如华中“剿总”总司令白崇禧,东北主席熊式辉,以及“五虎上将”之一刘峙等人。白崇禧长期反蒋,屡次参与与蒋介石的对抗,因此在赴台后一直被蒋冷落,最终死于不明原因的疾病。熊式辉在抗战时期曾是外交风云人物,但在解放战争中屡次失利,随蒋介石赴台后也没有得到重用,晚年病死于香港。刘峙和薛岳则因作战能力平平,转而被赋予虚职,过上了隐士般的生活。尽管如此,薛岳因“福祸相依”,活到了102岁。此类战犯包括汤恩伯、孙立人、余汉谋、马鸿逵等,最终命运各不相同,有的死于日本,有的生活悲惨,但有的也因此得以活得较长。
第三类:看穿蒋氏的为人,提前布局“跑路”的人
这一类战犯早早察觉到蒋介石的虚伪与狠毒,提前做出了反应,选择了离开大陆。李宗仁、卫立煌、阎锡山是其中的代表。李宗仁与蒋介石是宿敌,彼此交情复杂,北伐时期他们曾并肩作战,但“宁汉合流”后,李宗仁联合冯玉祥逼迫蒋介石下台,之后与蒋的斗争延续了许多年。卫立煌则曾是蒋的得力助手,但在解放战争时期败给了我军,随即被软禁,最终在1965年重返大陆。阎锡山和李宗仁有着类似的经历,在蒋介石政权下也曾与蒋有过不小的斗争。李宗仁和卫立煌都在生活的晚年得到了国家的认可,分别有了较为平静的余生。
第四类:东奔西走忙于“救火”,最终进入功德林的人
在解放战争期间,我军击毙和俘获了大量的敌军将领,这些战犯中的一些人最后被送进了功德林,接受改造。杜聿明、李仙洲、范汉杰等黄埔系、土木系的将领都进入了这一类。杜聿明曾在战争中担任过多个重要职务,在敌军中地位较高,但由于诸多原因并非蒋介石的心腹。最终,他被我军俘获,并被特赦,活得较长。其他一些战犯也在功德林内经历了深刻的改造。
第五类:顺应潮流、战场起义,为解放事业立下大功的人
解放战争尾声,傅作义和程潜两位名将选择了和平起义,为解放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傅作义,曾是晋军和西北军的将领,参加过长城抗战、绥远抗战,在解放战争末期,他选择了在北平起义,避免了北平的炮火。程潜则是湘军的元老之一,也是民国时期的一级上将之一。他在湖南的影响力巨大,最终在我军的劝说下,率部起义。傅作义和程潜的起义,成为解放战争中的重要历史事件,他们的选择不仅为自己赢得了平静的晚年,也为国家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