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帝曾在某次巡查山西时,召集当地的官员开会。在会议过程中,他注意到一名官员不断颤抖,额头上渗出汗水,这让康熙感到相当愤怒。其他官员都保持端庄,恭敬地表达对天子威严的尊重,唯独这人看似心生抵触,康熙内心忍不住猜测,这位官员难道不愿意聆听圣名天子的教诲吗?然而,康熙作为一位深谙治国理政的君主,并没有立即发火,而是表现出一丝关心,温和地问道:“爱卿为何额头出汗?”
那名官员面露难色,显然不知如何开口,然而面对皇帝的询问,他又无法不答,沉默片刻后,终于低声道:“臣想出恭。”
“出恭”在古代是指上厕所。如此不雅的言辞当着皇帝面说出,实在不符合君臣间应有的礼仪。但康熙帝作为一位精通史书的君主,反而没有生气,反而细心思索事情的根源。官员于是将事情的经过一五一十地讲述出来。原来,这名官员在迎接圣驾的过程中,为了能提前入城迎接皇帝,已经在城门处等候多时。
康熙帝早就知道这位官员是个忠直之人,且与巡抚有些矛盾,因此便借此机会,借着整治吏治的名义,进一步整顿了当地的政治风气。
事实上,这种事情在清朝并不少见。大清朝的官员,尤其是三品以上的高官,都或多或少经历过类似的尴尬时刻。这个现象与饮食或习惯无关,更多的是与他们繁重的工作压力相关。于是,清朝的官员们便养成了一个特别的习惯:在每日的朝会前,都会在口中含上一片人参。
听到这里,也许你会忍不住发出感叹:清朝官员真是富裕,果然应验了那句俗话“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这也不仅仅是对清朝官员富贵的印证,更能反映出清朝皇帝与明朝一些奇葩皇帝截然不同的治国理念。明朝的皇帝有的几十年不上朝,整天躲在宫里炼丹修道,而康熙帝为了避免继位后的皇帝懒政怠政,特意设定了严格的朝会制度。
朝会并非所有京官都有资格参加,按照规定,只有三品以上的官员才能进入大殿。规矩极为严格,官员们必须在早上七点之前等候在大殿外,紫禁城的面积极为广阔,官员们的住所距离紫禁城并不近。为了能在七点前到达乾清宫,他们必须凌晨三点就起床,整理衣冠,穿戴整齐,然后乘轿前往。到了紫禁城外,所有官员必须下轿,因为只有皇帝才能在宫内乘轿,其他人无资格。
当他们步行进宫时,漫长的距离让他们担心过早吃早餐可能导致身体不适,甚至影响排泄。因此,他们通常会选择含一片人参,这样既能补充体力,又能防止因早晨空腹而产生的不适。人参片有两大功效:一是生津止渴,防止由于饥饿而产生的头晕目眩;二是有助于健胃和利尿,防止意外发生。
除此之外,人参片本身无异味,不会影响与他人交谈时的口气,因此成为官场中的必备良品。清朝的官员们,无论家境富裕与否,都会在每天的朝会前准备好几片人参。它不仅是为了应急所需,更是送礼的重要物品。像电视剧《大明王朝1566》中的胡宗宪,就曾向沈一石索要人参,这种官场礼品的价值可见一斑。
当然,除了朝会等特殊场合,官员们平日里并不会随时含着人参。比如皇帝召开的内廷会议,这种会议上召见的多是重要的大臣,他们往往是君主的心腹,或是用来探听朝中的信息。在这种情况下,人参的作用便不大,最重要的物品往往是跪垫。
在历代影视剧中,我们常看到官员们在面对君主时的仪态。秦汉时期,官员们与君主相对而坐,而到了明清时代,官员们则要站立,甚至在接见时要跪拜。这样的场景显示出中国官场上那种极为严格的等级制度,显示了中国封建社会的深层次问题。
“爱卿平身”这样一句看似平常的话,背后却蕴藏着极大的恩宠和尊荣。君主的权力,促使官员们竭尽全力去讨好他们。跪垫在官员身上的出现,也正反映了这种权力体系的不断演变。逐渐形成了官员们在膝盖上使用跪垫的风气,甚至成了一种攀比的象征。
由此可见,鲁迅先生曾提到的“历史无非分为两段:一段是坐稳奴隶的时代,另一段是没有坐稳奴隶的时代”并不无道理。在奴隶时代,人们为了得到上位的青睐,往往拼尽全力,不择手段地迎合上级,形成了一个层层分明的等级网络。唐太宗的名言“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背后也包含了这个深层的含义——历史与现实息息相关,每个时代的困境和问题都可能在后来的岁月中反复出现。
鲁迅曾说过,青年人要有朝气,要警惕那些历史中的“成功经验”,因为它们可能带领人们走向错误的道路。可惜,懂得这种深刻道理的人少之又少。毕竟,在当今社会,许多人还是在为了名利而奔波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