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中有云:“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同时还有一句话:“见龙在田,天下文明。”这表明,中华文明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天文”,并且逐步发展成“人文”,最终演化成完整的中华文明。
历史记载中,包括《尚书》在内的文献,反映出古人仰望星空,发现星象与时间的密切关系,进而通过“观象授时”来指导农业活动。当他们掌握了“农时”的规律,便开始了规模化的人工栽培,推动了农业的大发展。事实上,任何一个拥有发达农业文明的国家,都必须依赖一个高效的时间系统,而这个系统最终往往都与天文息息相关。
《周易》和《尚书》等古代史书明确指出,中华文明的根基源于天文,起源于农业的需求。然而,史书是后人所编纂的,其中往往具有“追述”的性质,因此难免存在一定的偏差,甚至可能会有较为严重的错误。那么,史书记载的中华文明起源是否准确呢?
中国是一个拥有极其悠久历史的农耕文明,现代的考古发现更是令人震惊。例如,湖南永州道县的“玉蟾岩遗址”考古表明,早在约1.4万年前,中国就已经开始人工栽培水稻,创造了世界上最早的农业历史;而浙江金华浦江县的“上山遗址”出土的大量碳化水稻,证明了距今约1万年前,当地已经开始大规模种植水稻,并具备水稻收割、加工、食用的完整证据链。进入公元前一万年后,中国水稻种植的规模不断扩大,并逐步向山东、河南等地传播。
与南方的水稻种植不同,北方则发展出了旱作农业,种植黍和粟。如今,中国考古发现的史前黍粟遗存已有上百处,其中黍的种植可以追溯到大约10000至8700年前,而粟则在大约8700至7500年前开始成为主流。黍和粟逐渐在北方地区成为主粮,形成了“南稻北粟”的农业格局。
由于中国大部分地区位于北温带,四季变化明显,这种气候条件决定了大规模农业的开展必须依赖对“农时”的精准掌握。如果不能准确确定播种和收割的时机,往往会导致歉收或甚至绝收。因此,要实现大规模的农业生产,古人必须掌握确定农时的方法,而最为精准的手段就是通过天文观测来“观象授时”。
由此可见,在距今约1万年左右的时期,中华先民已经具备了基础的天文知识,并用其来指导农业生产的发展。实际上,农业的发展推动了天文学的诞生,这一推测也得到了中国古代天文考古的支持。
在西方历史传统中,古希腊常被认为是“仰望星空”的民族,但通过考古学研究,我们可以看到,中国才是真正的天文文化发源地,这一传统的悠久性令人震惊。河南舞阳贾湖遗址距今约9000年,考古发现了骨制叉形器和光滑的骨柄,这些器具显示了当时人类已开始使用“规”和“矩”,表明贾湖时代已经掌握了“观象授时”的技术。而河南濮阳西水坡遗址的发掘更为重要,距今约6500年的龙虎大墓中出土的遗物,证明当时已经构建了“盖天说”的宇宙模型,掌握了天文的基本原理。这一发现也进一步佐证了中国早期天文活动与农业发展的紧密联系。
然而,天文活动的真正意义在于,简单的仰望星空并不能直接服务于农业生产,必须通过对星象的精准观测,了解星象运行的细微差别,才能精准掌握农时并建立起复杂的宇宙观。在这一过程中,数学计算等学科也逐渐发展起来,因此,中国古代天文学并不与数学和计算分离。
随着对农时掌控的不断深入,古人开始对“天”产生崇拜,认为天象的变化对人类社会有着直接的影响。天文学家因其对天象的掌控而获得“天命”,逐步成为统治者,像尧舜这样的领袖正是掌握了观象授时的技能与权力,后来的王朝也往往垄断了这一知识,严格控制天文观测的权力。因此,古代宗教和政权的合法性,实际上都与天文的研究密不可分。
总的来说,天文学作为一门科学的诞生,不仅推动了数学、文字等学科的发展,还引发了社会深刻的变革。天文学的普及和应用在中国古代的宗教、政治、祭祀制度、礼仪、哲学乃至科学观念的形成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对于有兴趣深入了解中国古代政治、宗教、礼仪等方面的朋友来说,天文的影响无疑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