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在唐朝著名诗人中,为何高适一枝独秀,成为了人生的大赢家?
迪丽瓦拉
2025-09-06 16:03:43
0

文/青峰

文章引言: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诗歌盛世的时代。唐诗在中国诗歌史中占据了极为重要的地位,几乎可以说是半壁江山。如果我们细心观察,会发现许多唐代诗人心中都有一个共同的梦想,那就是“出将入相,拜将封侯”。唐朝的历史跨越了近三百年,有名有姓的诗人多达2536人,其中不乏才华横溢、声名远扬的著名诗人,至少有百位之多。

在这些诗人中,从“初唐四杰”到盛唐时期的王之涣、王维、孟浩然、李白、杜甫、王昌龄、高适、岑参,再到中唐的柳宗元、韩愈、白居易、卢伦、李贺、刘禹锡、李绅、元稹、张籍、顾况,再到晚唐的李商隐、杜牧、温庭筠、韦庄等人,为什么只有高适实现了“出将入相,拜将封侯”的人生理想呢?为什么只有高适达到了这一成就?

尽管其他一些诗人也曾有过“入相封侯”的经历,比如李绅,他曾担任宰相并被封为赵国公,但他并未像高适那样出将为帅,成为一方军事统帅。白居易虽然在去世前被封为县侯,但他同样没有成为将军,无法与高适的功业相比。而像李白、王维、杜甫、王昌龄、岑参等同时代的诗人,虽然才华出众,生前却未能实现建功立业、拜将封侯的理想,甚至有时连生存都充满了困难。

那么,高适的成功之处究竟在哪?为什么他能够实现别人未能实现的目标呢?

接下来,笔者将从高适一生如何处理理想与现实这一重大主题入手,深入分析高适的非凡之处,试图揭示出他成功的真正原因。

理想与现实的交织:

要实现个人的远大抱负并非易事,这个过程充满了艰难和不确定性。实现理想是一种极其复杂的过程,它不仅依赖于个人的才华和抱负,还与外界的机遇、历史背景、时代环境等因素息息相关,缺一不可。

高适的出身并没有什么特别的优势。他出生在公元703年,和王之涣、李白、王维等诗人的出生年份大致相同,相差不过一至三年。高适的家族虽然是河北渤海的望族,家族远祖高傒曾是春秋时期齐桓公的重要辅臣,但到了高适的父辈,家族已经逐渐没落。他的父亲高崇文,虽是唐朝官员,但官职不高,属于从三品以下的级别。少年时,高适的父亲突然去世,家族失去了支柱,高家因此逐渐衰落。

这场家庭的变故,让年轻的高适早早体验到了人生的冷暖与艰辛。大约在十二岁左右,由于生计问题,他曾一度四处流浪。这段经历使得高适养成了沉稳内敛的个性,做事从不轻率,总是经过深思熟虑。正是这种处事谨慎的个性,成就了他后来在事业上的成功。

从青年到壮年:

高适的家族世代传承文武之道,他自幼便在家族的熏陶下学习武艺。年轻的高适勤学苦练,且早早掌握了家族的武技。因此,可以说他从青少年时期起便是一位出色的武林高手。

大约在18岁时,高适开始认真思考自己的未来,渴望为国效力,实现自己的理想。在唐朝,想要走上仕途,通常有四条途径:科举考试、世袭、高官举荐和边疆从军。高适显然不具备世袭和举荐的条件,所以他只能选择参加科举,或者前往边疆通过从军立功的方式获得机会。

18岁时,他西行前往长安参加科举,但首试未中。虽然失败,但对于年轻的高适来说,这并不是什么沉重打击。毕竟,他才20岁不到,且唐朝的科举考试非常难,录取率极低。失败后,他并未因此而灰心丧气,而是利用这段时间增加自己的社会经验,继续充实自己。

八年的蛰伏与沉淀:

在返回家乡后,高适选择了一条不同于常人的道路。他决定暂时远离喧嚣,投入到自给自足的生活中。在公元721年春,高适来到了宋州,定居在淇水附近的一个小山村中,开创了自己的简陋茅屋,专心于读书和习武。这里的生活安静朴素,他白天耕田种地,晚上读书写诗,过着简朴却充实的生活。

这一住就是八年,这段时间对高适来说至关重要。尽管他年轻有为,胸怀大志,但他能够耐得住寂寞,脚踏实地,以沉淀心性,扎根基础。这段修炼的时光,使得他在以后的生涯中能够沉着冷静、理智应对复杂的局势,做出准确的判断。

从军与建功立业:

然而,一个胸怀大志的年轻人终究不能停留在小小的宋州。公元730年,高适离开了宋州,开始了他的北上之旅。他途经多地,写下了大量的诗篇,记录着沿途的所见所闻,尤其是边塞的风光和人民的疾苦,成为了他诗歌创作的重要源泉。

这一年,他来到了大唐的东北重镇——幽州,这里是国家防卫的要地。幽州的节度使张守珪是一位因战功显赫的名将,但高适投奔他时,张守珪已经沉迷于享乐,失去了战斗的锐气。失望之下,高适决定离开,返回家乡。尽管在这段塞外的从军生涯没有实现立功的目标,但高适创作了大量的边塞诗,其中《燕歌行》成为唐诗中的不朽名篇。

《燕歌行》的成功,使高适一举成名,成为大唐诗坛的中坚力量,也为他后来的仕途奠定了基础。

仕途的逆袭与最终成功:

回到家乡后,高适的才华引起了当地官员张九皋的注意,张九皋推荐他进入仕途。然而,初入政界的高适,并未一开始就获得显赫职位。直到49岁,他才被任命为封丘尉——一个从九品下的基层职务。虽然在大唐官场,这个职位并不显赫,但高适并没有因此气馁。

他接受了任命,并很快意识到自己并不满足于这种低微的职位,于是辞去了封丘尉的职务,再次回到长安,寻找更好的机会。最终,他在753年秋,得到了与大唐名将哥舒翰的接触机会。哥舒翰极为欣赏高适,聘请他做幕僚,并且把他推荐给唐玄宗。

安史之乱爆发后,高适在朝廷中逐渐崭露头角,凭借出色的军事才能,他参与了许多关键决策,并最终在755年帮助平定了永王之乱。此后,他被任命为淮南节度使,成为唐朝的重臣。高适不仅成为一方统帅,还最终实现了自己的理想——出将入相,拜将封侯。

高适的过人之处:

高适之所以能够实现出将入相的梦想,除了天赋和才华外,更重要的是他具备了许多同时代诗人所不具备的优秀品质。他沉稳冷静、耐得住寂寞,能够在面对挫折和失败时,脚踏实地、寻找突破的机会。他善于识时务,抓住历史的机遇,一步步实现自己的理想。

与许多才华横溢却未能成就大业的诗人相比,高适的成功,正是因为他具有深远的眼光、冷静的判断力,以及不屈不挠的坚持。他不仅在文坛独树一帜,更在仕途上大展宏图,成为唐朝历史上少数几位出将入相、拜将封侯的诗人之一。

高适的一生,堪称唐代诗人中最为成功的典范。他以近五十年的积淀和努力,在短短十余年内将自己的英名永载史册,成为唐朝诗歌和历史的传奇人物。

他是唐代诗歌史上一个温暖的名字,也是大唐历史上永恒的青春记忆!

(全文终)

——笔者青峰,2023年7月28日写毕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郑... 郑玄是东汉末年著名的儒学家与经学家。他自幼便表现出对学习的浓厚兴趣,先后拜师于第五元先、张恭祖及马融...
原创 雍... 老八胤禩在临终前留下的那封信,历史上并没有明确的记载,让人不禁猜测这封信中可能包含了他对雍正皇帝和兄...
原创 五... 暑期创作大赛改写版 公元280年,晋武帝司马炎消灭了东吴政权,三国最终实现统一。从东汉末年的战乱到三...
原创 秦... 在秦始皇成功统一六国之后,他并未就此停止他的征服之旅。尽管已经将六国纳入统治之下,嬴政内心明白,仍然...
原创 刘... 前言 一人能否逆转时代的风云?——论刘备谋士法正的才华 曹操正在南征,逐步统一江山指日可待;而...
苏州考古博物馆对外开放 90余... 新华社南京5月17日电 从空中俯瞰,苏州考古博物馆由简洁大气的三角形块面构成,巧妙融入越城遗址出土的...
馆馆不简单!一口气解锁山东16... 齐鲁网·闪电新闻5月17日讯每一件珍宝都是历史的缩影,山东十六地宝藏博物馆以各具特色的镇馆之宝,共同...
原创 杜... 双星闪耀:杜甫与李白的相遇、离别与永恒诗魂 一、京华相逢:两个灵魂的碰撞 天宝三载(744 年)的...
原创 李... 公元626年,唐朝的开国皇帝李渊将皇位传给了他的次子李世民。李世民以卓越的智慧和果断的决策迅速推动了...
原创 汉... 汉朝的五位傀儡皇帝 汉朝(前206年-220年)是继秦朝之后的大一统王朝,历经西汉和东汉两个时期。西...
原创 袁... 袁世凯,民国历史中的“曹操”,其前半生在朝鲜建功立业,声名远扬。后半生却因企图复辟帝制,留下了深刻的...
原创 诸... 我国历史上有一个非常独特且充满传奇色彩的时期,那便是东汉末年的乱世。这是一个权力斗争异常激烈、局势错...
原创 刘... 说到刘备手下的猛将,很多人首先会想到那五虎上将,他们的英勇和战力名扬四海。但事实上,刘备的军中并不仅...
任见:洛阳天街的隋风唐韵武周旧... 后山:洛阳天街的隋风唐韵武周旧事『原创』 任见:洛阳天街的隋风唐韵武周旧事『原创』 一 横空出世 ...
原创 清... “知府”这两个字,相信在很多人心中都是耳熟能详的名词。古装剧中,知府往往是一位手握重权、威望显赫的官...
为什么在春秋战国的故事里,宋人... 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您的支持是我坚持创作的动力~ ...
原创 李... 李克用年仅二十八岁时,便在众多将领中以最年轻的身份打败了黄巢,重夺了长安,立下赫赫战功,成就了第一的...
传承文明 照鉴未来——新时代我... 记者 李卓尔 5月16日,位于安徽马鞍山市的凌家滩遗址博物馆开馆试运营。作为五千多年中华文明的重要实...
原创 襄... 襄樊之战,无疑是一场改变三国历史的关键战役。公元219年,刘备占领汉中之后,关羽便开始了襄樊之战,意...
原创 草... 前言 在三国演义的历史长河中,有一场令人瞩目的战术——草船借箭,至今让人叹为观止。然而,这一计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