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青峰
文章引言: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诗歌盛世的时代。唐诗在中国诗歌史中占据了极为重要的地位,几乎可以说是半壁江山。如果我们细心观察,会发现许多唐代诗人心中都有一个共同的梦想,那就是“出将入相,拜将封侯”。唐朝的历史跨越了近三百年,有名有姓的诗人多达2536人,其中不乏才华横溢、声名远扬的著名诗人,至少有百位之多。
在这些诗人中,从“初唐四杰”到盛唐时期的王之涣、王维、孟浩然、李白、杜甫、王昌龄、高适、岑参,再到中唐的柳宗元、韩愈、白居易、卢伦、李贺、刘禹锡、李绅、元稹、张籍、顾况,再到晚唐的李商隐、杜牧、温庭筠、韦庄等人,为什么只有高适实现了“出将入相,拜将封侯”的人生理想呢?为什么只有高适达到了这一成就?
尽管其他一些诗人也曾有过“入相封侯”的经历,比如李绅,他曾担任宰相并被封为赵国公,但他并未像高适那样出将为帅,成为一方军事统帅。白居易虽然在去世前被封为县侯,但他同样没有成为将军,无法与高适的功业相比。而像李白、王维、杜甫、王昌龄、岑参等同时代的诗人,虽然才华出众,生前却未能实现建功立业、拜将封侯的理想,甚至有时连生存都充满了困难。
那么,高适的成功之处究竟在哪?为什么他能够实现别人未能实现的目标呢?
接下来,笔者将从高适一生如何处理理想与现实这一重大主题入手,深入分析高适的非凡之处,试图揭示出他成功的真正原因。
理想与现实的交织:
要实现个人的远大抱负并非易事,这个过程充满了艰难和不确定性。实现理想是一种极其复杂的过程,它不仅依赖于个人的才华和抱负,还与外界的机遇、历史背景、时代环境等因素息息相关,缺一不可。
高适的出身并没有什么特别的优势。他出生在公元703年,和王之涣、李白、王维等诗人的出生年份大致相同,相差不过一至三年。高适的家族虽然是河北渤海的望族,家族远祖高傒曾是春秋时期齐桓公的重要辅臣,但到了高适的父辈,家族已经逐渐没落。他的父亲高崇文,虽是唐朝官员,但官职不高,属于从三品以下的级别。少年时,高适的父亲突然去世,家族失去了支柱,高家因此逐渐衰落。
这场家庭的变故,让年轻的高适早早体验到了人生的冷暖与艰辛。大约在十二岁左右,由于生计问题,他曾一度四处流浪。这段经历使得高适养成了沉稳内敛的个性,做事从不轻率,总是经过深思熟虑。正是这种处事谨慎的个性,成就了他后来在事业上的成功。
从青年到壮年:
高适的家族世代传承文武之道,他自幼便在家族的熏陶下学习武艺。年轻的高适勤学苦练,且早早掌握了家族的武技。因此,可以说他从青少年时期起便是一位出色的武林高手。
大约在18岁时,高适开始认真思考自己的未来,渴望为国效力,实现自己的理想。在唐朝,想要走上仕途,通常有四条途径:科举考试、世袭、高官举荐和边疆从军。高适显然不具备世袭和举荐的条件,所以他只能选择参加科举,或者前往边疆通过从军立功的方式获得机会。
18岁时,他西行前往长安参加科举,但首试未中。虽然失败,但对于年轻的高适来说,这并不是什么沉重打击。毕竟,他才20岁不到,且唐朝的科举考试非常难,录取率极低。失败后,他并未因此而灰心丧气,而是利用这段时间增加自己的社会经验,继续充实自己。
八年的蛰伏与沉淀:
在返回家乡后,高适选择了一条不同于常人的道路。他决定暂时远离喧嚣,投入到自给自足的生活中。在公元721年春,高适来到了宋州,定居在淇水附近的一个小山村中,开创了自己的简陋茅屋,专心于读书和习武。这里的生活安静朴素,他白天耕田种地,晚上读书写诗,过着简朴却充实的生活。
这一住就是八年,这段时间对高适来说至关重要。尽管他年轻有为,胸怀大志,但他能够耐得住寂寞,脚踏实地,以沉淀心性,扎根基础。这段修炼的时光,使得他在以后的生涯中能够沉着冷静、理智应对复杂的局势,做出准确的判断。
从军与建功立业:
然而,一个胸怀大志的年轻人终究不能停留在小小的宋州。公元730年,高适离开了宋州,开始了他的北上之旅。他途经多地,写下了大量的诗篇,记录着沿途的所见所闻,尤其是边塞的风光和人民的疾苦,成为了他诗歌创作的重要源泉。
这一年,他来到了大唐的东北重镇——幽州,这里是国家防卫的要地。幽州的节度使张守珪是一位因战功显赫的名将,但高适投奔他时,张守珪已经沉迷于享乐,失去了战斗的锐气。失望之下,高适决定离开,返回家乡。尽管在这段塞外的从军生涯没有实现立功的目标,但高适创作了大量的边塞诗,其中《燕歌行》成为唐诗中的不朽名篇。
《燕歌行》的成功,使高适一举成名,成为大唐诗坛的中坚力量,也为他后来的仕途奠定了基础。
仕途的逆袭与最终成功:
回到家乡后,高适的才华引起了当地官员张九皋的注意,张九皋推荐他进入仕途。然而,初入政界的高适,并未一开始就获得显赫职位。直到49岁,他才被任命为封丘尉——一个从九品下的基层职务。虽然在大唐官场,这个职位并不显赫,但高适并没有因此气馁。
他接受了任命,并很快意识到自己并不满足于这种低微的职位,于是辞去了封丘尉的职务,再次回到长安,寻找更好的机会。最终,他在753年秋,得到了与大唐名将哥舒翰的接触机会。哥舒翰极为欣赏高适,聘请他做幕僚,并且把他推荐给唐玄宗。
安史之乱爆发后,高适在朝廷中逐渐崭露头角,凭借出色的军事才能,他参与了许多关键决策,并最终在755年帮助平定了永王之乱。此后,他被任命为淮南节度使,成为唐朝的重臣。高适不仅成为一方统帅,还最终实现了自己的理想——出将入相,拜将封侯。
高适的过人之处:
高适之所以能够实现出将入相的梦想,除了天赋和才华外,更重要的是他具备了许多同时代诗人所不具备的优秀品质。他沉稳冷静、耐得住寂寞,能够在面对挫折和失败时,脚踏实地、寻找突破的机会。他善于识时务,抓住历史的机遇,一步步实现自己的理想。
与许多才华横溢却未能成就大业的诗人相比,高适的成功,正是因为他具有深远的眼光、冷静的判断力,以及不屈不挠的坚持。他不仅在文坛独树一帜,更在仕途上大展宏图,成为唐朝历史上少数几位出将入相、拜将封侯的诗人之一。
高适的一生,堪称唐代诗人中最为成功的典范。他以近五十年的积淀和努力,在短短十余年内将自己的英名永载史册,成为唐朝诗歌和历史的传奇人物。
他是唐代诗歌史上一个温暖的名字,也是大唐历史上永恒的青春记忆!
(全文终)
——笔者青峰,2023年7月28日写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