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2年12月,曹植在41岁时因病重奄奄一息。得知这一消息后,曹叡百感交集,心情复杂,连夜派人赶往陈郡,去探望即将离世的亲叔曹植。曹植得知使者到来后,悲从中来,泪流满面。他从怀中取出一份遗折,仰天长叹,哽咽说道:“我的命运已尽,唯愿陛下能任用贤能之士,广招宗亲,远离奸佞之臣,励精图治,延续大魏的光辉。”不久,曹植便与世长辞。曹叡心存叔侄之情,深感不舍,便追谥曹植为“陈思王”,并根据曹植临终的遗愿,将其葬于东阿鱼山。然而,在曹丕与曹叡父子眼中,曹植始终是一个不安定的“叛逆者”。曹叡不仅拒绝让曹植进入朝廷辅政,还三度将其封地迁移,以防其势力膨胀。曹丕更是毫不掩饰自己的不满,曾直言:“我顺应天命成为皇帝,他竟然为汉朝哭泣,难道是在暗中谋反吗?”
那么,曹植真的像曹丕所说的那样“暗中谋逆”吗?他与曹丕、曹叡父子之间究竟有怎样的复杂关系?又为何他在临终时会劝曹叡广布宗亲,疏远权臣呢?
任性荒诞的曹植
曹植是曹操的第四子。192年,曹操在陈留起兵两年后,曹植出生。那时,青州黄巾军势如破竹,接连斩杀刘岱、鲍信,逼近兖州,令曹操焦头烂额。曹植出生之前,曹操已有曹昂、曹丕和曹彰等子嗣,因此他对曹植并没有过多关注。直到袁绍病死,曹操才迎来了喘息之机,开始有时间检验各子文学水平。曹植年满10岁时,已能通晓经史子集、诸子百家之学。更令人惊叹的是,他才思敏捷,文笔流畅,赋论辩才出众,写下的作品一气呵成,字字珠玑,甚至曹操都不得不佩服他在文学上的才华。
在210年铜雀台建成后,曹操组织子嗣们为他写赋歌功颂德。曹植的《铜雀台赋》可谓惊艳四座,才情超群,技压群英。同年,杨修、邯郸淳、丁仪、丁廙等文人纷纷归附曹植,令他名声大噪,声威显赫,成为魏国文学的翘楚。在这时,曹操也开始倾向将曹植作为继承人选。然而,曹植的性格却并不像他的才华那般出色。
曹植自小便放纵不羁,深受曹操的宠爱,但他对规范与约束毫无敬畏,时常做出荒诞的举动。尤其是当他留守邺城时,常常沉溺酒色,放纵自己。更有甚者,他一度借酒行事,擅自打开皇帝专用的司马门,在宫中胡乱游走,仿佛没有任何忌惮。曹操得知后勃然大怒,连夜下令处死司马门看守的公车令。此时,曹操写给曹植的信中,也流露出一丝自嘲:“我曾认为你是我诸子中最有担当的人选,然而现在看来,我却大错特错。”
然而,曹植依然我行我素,毫无悔改之意。即使曹操严厉斥责,他依旧不拘礼法,继续做出许多荒唐的事。与哥哥曹丕的稳重、克制截然不同,曹植放纵的个性让曹操感到深深失望。同时,曹植身边的一些朋友如杨修、丁仪等,也常为他招惹是非。杨修恃才傲物,常因言辞尖刻冒犯他人,甚至试图挑拨曹丕与曹操的关系,结果只会引来更多麻烦。丁仪、丁廙兄弟更是言行张扬,轻率鲁莽,得罪了不少权臣。
沦为“囚徒”的曹植
到217年时,曹丕在朝中的权势逐渐上升,曹植失去了继承世子的机会。然而,曹操并未完全放弃他,仍然时常给他安排军事任务。特别是在曹仁被困襄阳之际,曹操不顾众议,决定派曹植去营救。曹植因此与军中的诸将结下了较深的关系,曹操心知曹丕狭隘阴险,一旦曹丕登基,必会对曹植等人心狠手辣,因此他决定让曹植、曹彰留在军中,以确保曹家江山稳固。
然而,曹植再次让曹操失望。在一次紧急战事中,曹植竟然因酒醉而无法起身指挥。最终,曹操不得已只能派遣于禁、庞德去完成任务,而曹植彻底被边缘化。曹操去世后,曹丕借助司马懿、陈群等人的支持,顺利继位。然而,即便如此,曹植依然没有得到太多的宽容。曹丕对曹植充满戒心,认为他是个不安定的因素。曹丕采取种种手段限制曹植的自由,三次迁徙曹植的封地,防止他在任何一个地方积累势力。
曹植所受的压制,让他逐渐沦为“囚徒”。即便他被封为安乡侯,名义上仍享有一些尊荣,但实际上他成了曹丕眼中的危险人物。曹丕不断派遣监视人员,对曹植的行动进行严格的限制,曹植几乎不能自由出行。尽管如此,曹丕依然不放过他,甚至通过诬告将他从安乡调离,进一步加深了对曹植的监控。
忧郁身亡
随着曹丕健康状况日益恶化,曹植的处境却并未好转。尽管曹丕深知自己皇位不稳,内外压力重重,但他始终未能给曹植一个展示自己的机会。223年,曹丕与兄弟们共聚一堂,酒宴后曹彰突然暴死,曹植再次险些遭遇不测。尽管曹植在此时设法保住了性命,但不久之后他被再次迁至贫瘠的雍丘,生活愈发艰难。
曹植在雍丘的日子过得异常困苦,尽管他被尊封为“雍丘王”,但实际上却依然受到极为苛刻的监视和打压。曹丕去世后,曹叡继位,虽然他继位初期表现出一定的明君风范,但对待曹植依旧保持警惕,尽管曹植不断请求重返朝中辅政,曹叡始终未曾给予他真正的机会。最终,曹植在孤独与抑郁的折磨中去世。临终时,他深知朝中局势暗潮涌动,于是特意叮嘱曹叡,不要再推行“疏宗族,亲异姓”的政策,而应广泛招揽宗亲,稳固家族大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