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覆灭之后,从1912年至1928年,这一时期被称为北洋政府时期,也正是中国历史上动荡不堪的岁月之一。北洋政府能够兴起,主要是因为在辛亥革命爆发后,掌握北洋军的袁世凯和南方的革命党达成了某种默契,随后袁世凯临阵倒戈,迫使清朝最后一个皇帝退位。彼时的北洋军,乃是中国境内最强大、最具战斗力的部队,其实力在众多军队中首屈一指。
袁世凯通过施压清帝退位,成功获得了中华民国的临时大总统职位,而后又被正式选为大总统,巩固了自己的地位。然而,袁世凯去世后,北洋政府内部的各种军阀接连上位,使得这一时期又被称作北洋政府时期。北洋政府之所以能够在清朝崩溃后占据主导地位,关键在于其手中掌握着训练有素、作战能力出色的北洋军,形成了极为强大的军事支撑。
甲午战争后,清政府意识到其传统军队已经无法应对日益现代化的战争形势,遂决定着手组建新型军队。1895年,袁世凯被清政府派遣至天津的小站进行新军的编练,并逐渐掌握了新军的建设方向。1901年,李鸿章去世后,袁世凯接任了直隶总督和北洋通商大臣的职务,他所领导的新军从此被称为北洋军。在袁世凯的规划下,这支新军模仿德国的现代陆军制度,引进西方的军事训练方法,同时聘请大量外籍教官,最终形成了一支纪律严明、训练有素的军事力量。
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的火焰熊熊燃起,清政府试图动用北洋军镇压游行的革命者。然而,北洋军却表现出不愿为清政府卖力的态度,在此形势下,清政府决定再次召回袁世凯。袁世凯获得了内阁总理大臣的职务,并掌握军队的指挥权,朝政大权也随之落入其手中。掌握实权的袁世凯开始与南方的革命军展开谈判,最终促成了与革命党的协议,并成功迫使清帝退位。
1913年10月6日,袁世凯在北京正式当选为中华民国的第一任大总统,北洋政府由此正式建立。其后,袁世凯的去世导致北洋政府内部分裂不堪,皖系军阀、直系军阀及奉系军阀先后掌控了北京的政权,形成了各自为政的局面。1928年6月8日,国民党军队在第二次北伐中成功进入北京,北洋政府的统治也因此宣告结束。从清朝的灭亡,到1928年12月29日,张学良宣布“东北易帜”,中国才算实现了名义上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