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北齐常被认为是各个“朝代”中最不受欢迎的一个。尽管北齐是南北朝时期唯一由汉人建立的北方政权,但其高度胡化的特点让它备受争议。北齐统治下,汉化进程出现了倒退,甚至曾一度逆转了北魏时期已经启动的汉化改革。这一现象与同一时期的北周形成鲜明对比,北周虽由鲜卑人建立,却在皇族的推动下实现了高度的汉化,成为另一个不同的政治文化风景线。
北齐的历史充满了奇异的事件和人物,且其皇帝的命运大多与暴力和阴谋相连。例如,北齐六任皇帝中,开国皇帝高洋在位期间年仅33岁便死于非命,成为唯一活得较长的皇帝。然而,北齐皇帝的命运也充满了家族间的尔虞我诈,许多皇帝死于亲人的谋害。历史上更是常常用“变态”来形容北齐皇族的性格特点,尤其是在处决与权力斗争方面的暴力手段。
高洋,北齐开国皇帝,喜好用极端的方式对待敌人和朝臣,支解、火刑甚至投水成了他的常用手段。他的弟弟武成帝高湛亦冷血无情,即便母亲去世,他仍旧沉迷于酒色,拒绝为母亲守孝。相比之下,齐后主高纬稍显“温和”,但其遗留下的“玉体横陈”成语典故,却正是他与爱妃、大臣们之间的奇葩互动所致。这些事件也使得北齐被一些历史学者戏称为“禽兽王朝”。
然而,尽管北齐皇族令人难以忍受,北齐也孕育了一个充满正面形象的历史人物——兰陵王。兰陵王,原名高肃,字长恭,是高洋的侄子。年轻的高长恭在19岁时被封为兰陵郡王,成为北齐的重要将领。他的名字在历史上尤以军事成就为人称道。公元563年,突厥大军入侵晋阳(今山西太原),当时年仅22岁的高长恭带兵迎击,将突厥军队成功击退。
在接下来的公元564年11月,北齐的重镇洛阳(今河南洛阳)遭遇北周军的进攻,北齐面临生死存亡的危机。高长恭与北齐大将斛律光联手,迅速带兵驰援。在公元565年1月25日,高长恭率领500骑兵勇闯北周军阵,直扑洛阳西北角的金镛城。然而,由于他戴着面具,洛阳的守军一时无法辨识他是援军还是敌军,因此不敢开门迎接。高长恭的面具战术是他的一大特色,他的美貌常常让他在战场上缺乏震慑力,因此他从年轻时便习惯佩戴面具上阵。《旧唐书》中就记载了“兰陵王长恭,才武而面美,常著假面以对敌”。而《隋唐嘉话》等史书更是形容他“白类美妇人”,意味着他的容貌如同绝世佳人。
在这次战斗中,当高长恭脱下面具后,洛阳守军立即认出他,士气大增,纷纷出城迎接。随后的战斗中,北齐大败北周军,甚至将敌军从洛阳外围30里范围内打得溃不成军。这场战斗史称“邙山之战”。胜利后,北齐士兵纷纷高歌赞颂高长恭,其所唱之歌《兰陵王入阵曲》传唱百世,成为不朽之作。高长恭因此获得重用,年仅23岁便成为北齐的重要人物。
然而,尽管高长恭在军事上屡立战功,赢得军心,北齐的皇族内部却充满了权力斗争。在高长恭解救洛阳之后,北齐后主高纬曾在一次谈话中对他表示赞赏,称他勇敢深入敌阵,毫无后路可退。高长恭回答称,这只是他“家事亲切,不觉遂然”,意思是保卫北齐对他来说就是维护自己的家族。高纬听后,心生疑虑,认为高长恭或许有篡位之心,随即开始对他进行打压。
不久之后,高长恭因受贿而陷入丑闻,尽管他自称是故意让自己声名狼藉,以避免过于引起朝廷的嫉恨。尽管高长恭没有听从心腹的劝告,决定暂停政务,但他确实曾以假病作为掩护。经过8年潜伏,最终高纬决定除掉高长恭,送上毒药要求他自尽。高长恭虽心有不甘,最终却只能屈服,饮下毒药而死。与此同时,与他共同解围洛阳的老将斛律光也被高纬暗杀。北齐自此走向了灭亡,四年后被北周吞并。
兰陵王高长恭凭借着卓越的才智和勇武,成为北齐民众心中的悲情英雄。尽管北齐政权已灭亡,但高长恭的形象依然深深植根于人们的记忆中,他的悲剧结局和美貌才智的双重特质,使他成为了一个独特的传说人物,他的故事在历史上长久传颂,甚至影响超越了中国国界。而他的英勇与悲剧命运,也成了对北齐这个荒诞朝代的深刻反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