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为大家呈现的这组珍贵老照片,是民国时期一所小学的毕业证书。在欣赏这些历史影像之前,不妨一起回忆一下当时的小学生们是如何度过他们的求学时光的。
一位于1934年4月出生的老先生,在他的童年回忆文章中生动地描绘了自己上学时的情景。他七岁进入小学,学校坐落在村里的章氏宗祠内。上学的第一天,父亲带着他虔诚地拜访孔子像,完成敬拜仪式后,才送他去学校开启新生活。
校内有一座宽敞的大礼堂,礼堂正中央悬挂着国父孙中山先生的画像,两侧则是一幅对联,上联写着:“革命尚未成功”,下联为:“同志仍须努力”,横批则是“天下为公”。礼堂的墙壁上还贴着岳飞、韩世忠、班超、文天祥、郑成功、史可法等历史名人的画像,这些画作可以说是当时道德教育的重要体现。
每周一,所有学生都要汇聚在大礼堂,向孙总理的肖像行三鞠躬礼,而后齐声唱出“三民主义,吾党所宗……”(这算是民国时期的国歌)。学校安排每周六天的课程,唯有星期天放假。星期六的下午课前,学生们也需要集中在大礼堂,共唱“时光老人跑得真快,又是一周过去了……”这首歌名为“周末歌”,“周末歌”唱完后,大家才得以放学回家。
那时候的课程非常简单,仅有语文和数学两门。老师的授课方式也颇为直接,课堂上首先由老师示范朗读课文,并教学生认读生僻字,接着第二天,老师会详细讲解课文的意思,并要求每位同学背诵并解释相关词汇。到了第三天,老师会检查学生们的学习成果,随机询问几位同学背诵或解释课文,若是没有背出或解释不清,往往会受到批评或惩罚,惩罚的方式一般是用戒尺打手心或罚站。
除了阅读课文,学生们还需练习写字。在每天下午第一节课前的十五分钟内,他们会进行写字练习。那时使用毛笔,每次写字前须先磨墨。磨好后,学生用毛笔沾墨描红,老师在检查作业时,写得好的字会用红水笔圈起来,以此表扬学生的努力。
看看,除了课程的数量较少以外,其他方面似乎并没有太大的变化,教育的核心理念依旧保持一致。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欣赏民国时期的小学毕业证书吧!
这是一份民国时期的吴县教育史料,私立苏童小学的毕业证明书。不得不提的是,文档上字迹工整优美,令人赞叹。
接下来的这份是民国吴县教育史料中的振声初级中学转学证书。字迹依旧如雕刻般清晰优雅,相较于目前的教师书写风格,真是大相径庭。
再来看一下,这份来自吴县中市中心小学的毕业证明书。
还有这份来自民国县立大华小学校的毕业证书,字迹依然令人怦然心动。
这份吴县县立第一中学的转学证书,也再次证明了当时书法的风采。
最后,还有这份吴县县立中学的转学证书,字迹之美真是令人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