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革命战争时期,谭震林作为党内的重要领导人之一,是根据地创建者和领导者,同时也以卓越的政治工作者和优秀的红军指挥员闻名。他的资历深厚,能力出众,为人正直且敢于直言不讳。当时三老四帅大闹怀仁堂时,谭震林毫不犹豫地第一个发言,拍案而起,面对当时的复杂局势,他毫不顾及个人安危,勇敢地站出来发声,令人敬佩他的坚定与勇气。
1978年7月,谭震林应邀前往淮海战役纪念馆做报告。当他听到一些与历史事实不符的言论时,他表现出强烈的不满,愤怒地脱口而出:“贪天之功,无耻之尤!”在场的人员听后都愕然,顿时不知如何回应。作为一位资深的老领导,谭震林平日里言行谨慎,不轻易发怒或说出过于尖锐的话语,然而这一次,他的直率与愤慨反映了他对历史真相的捍卫和对不实言论的坚决反击。
从抗日战争时期起,谭震林和粟裕之间有着密切的合作关系,二人都是新四军的重要指挥员。在解放战争期间,谭震林担任华东野战军(第三野战军)副政治委员,积极协助陈毅和粟裕开展各项工作,成为三野的核心人物之一。虽然在军事指挥上,谭震林的能力不如粟裕,但他在政治工作方面的才华是不可忽视的。两人初期合作时有过意见分歧,但随着时间推移,谭震林对粟裕的军事才干越来越敬佩,逐渐全力支持他的指挥工作。
在解放战争三大战役中,淮海战役无疑是最为艰难且意义深远的一场战略决战。淮海战役历时最长、规模最大,歼敌人数最多,堪称一场极其艰苦的战争。作为这场战役的重要指挥员之一,谭震林深刻了解这场战役的全貌。1978年7月,南京电影制片厂的工作人员石征先等人,采访了粟裕,试图为《淮海战役史》一书收集资料。粟裕在采访中实事求是地讲述了淮海战役的过程和细节。
采访结束后,粟裕特意打电话邀请谭震林夫妇见面,谭震林应邀来到淮海战役纪念馆做报告。在报告过程中,他得知主流媒体错误地将淮海战役中的华东野战军称为“偏师”,并将中原野战军的领导人描绘为战役的主指挥者,这让他极为愤怒。他毫不犹豫地说道:“贪天之功,无耻之尤!”这句话可谓十分大胆,带有“失敬”的意味。然而,谭震林作为亲历者,面对历史被篡改的现象,感到自己有责任发声,这样的反应是情理之中的。
大家都知道,淮海战役是由华东野战军和中原野战军两支部队联手进行的,华东野战军是主力,中原野战军则负责辅助。在战役的谋划上,粟裕向中央军委和毛主席汇报了自己的构想。早在1947年,为了减轻中原野战军在大别山的压力,毛主席曾特意电告粟裕,让他带领三个纵队渡过长江,以牵制敌人兵力。粟裕顶住压力,坚持不渡长江,提出在江北发动大规模战斗,消灭蒋介石的主力。这一提议得到了毛主席的认可,粟裕的远见卓识显露无疑。
在淮海战役中,华东野战军的兵力超过四十万,装备也远优于中原野战军,而中原野战军则只有约二十万兵力。中原野战军的司令员刘伯承元帅曾公开表示,淮海战役的主战力是华东野战军。战役的指挥由中央军委和毛主席总体把握,具体的指挥工作则由粟裕负责。在战役指挥方面,粟裕提出建立“淮海前线总前委”的建议,以便统一指挥和协调两大野战军的行动,最终这一提议得到了中央军委的批准,组成了以刘伯承、邓小平、陈毅、粟裕、谭震林为成员的总前委。
在总前委成立后,主要负责的是两大野战军之间的协调与后勤保障,而在具体的军事指挥上,前线指挥工作并未由总前委直接介入。作为总前委的一员,谭震林对淮海战役的指挥全程参与,深知其中的复杂性和战役的全貌。当他得知媒体在错误宣传淮海战役时,明显感到不满,尤其是对华东野战军的贡献被贬低,而对个别领导的过度吹捧,他显然无法容忍。
谭震林不仅对粟裕和毛主席怀有深厚的敬意,也极为看重三野的集体荣誉。作为三野的重要将领,他对战役中三野的贡献和作用有着深刻的认识。毛主席早在1961年9月的英国元帅蒙哥马利访华时,就曾公开称赞粟裕的军事才干,称淮海战役由粟裕指挥,战役取得了巨大的胜利。这一言论充分展示了毛主席宽广的胸怀和气度,也为粟裕的贡献做出了最权威的肯定。
对于谭震林来说,捍卫三野在淮海战役中的荣誉,讲清楚真相是他义不容辞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