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里的历史
庾亮的早期经历可谓顺风顺水,诸事得心应手。他不仅能策划周全,机智果断,还在战争中屡屡获胜,学识更是出类拔萃。正因为如此,庾亮常常显得刚愎自用。面对苏峻,他并未将其放在眼里,虽然心知苏峻可能会反叛,却依旧坚持压迫他,逼迫他反抗。结果,到了公元327年年底,苏峻果然决定起义。
苏峻深知豫州刺史祖约对朝廷怀有不满,于是派人联系祖约,以推翻庾亮为名,联合反叛。祖约听闻后大喜,动员了他的侄子祖智、祖衍,他们也一同加入了反叛的行列,振奋不已。
十一月,祖约指示他的哥哥祖逖的儿子、沛国内史祖涣,和女婿、淮南太守许柳,率兵支援苏峻。祖逖的妻子,也就是许柳的姐姐,极力劝阻,然而祖约决心已定,未曾听从。
与此同时,朝廷发出了新的命令,重新任命卞壸为尚书令,并兼任右卫将军,让会稽内史王舒暂代扬州刺史职务。上一年,王舒曾因与父亲同名而拒绝担任会稽太守,最终朝廷不得不将会稽改名为郐稽。吴兴太守虞潭则负责督导三吴等地的军事防御。
尚书左丞孔坦和司徒司马陶回建议王导,趁苏峻尚未到达时,抢先截断阜陵的通道,严守长江以西的渡口,利用我方兵力的优势,争取一战定胜负。但庾亮对此毫不在意,未曾采纳此策。
十二月一日,苏峻派部将韩晃、张健等人攻占姑孰,夺取大量粮食和食盐,庾亮这才意识到事态的严重性,后悔莫及。
接着,十二月二日,彭城王司马雄和章武王司马休,背叛了朝廷,投靠苏峻。司马雄是司马懿的弟弟司马权的孙子,司马休则是义阳王司马望的孙子。
十二月十日,建康告急,朝廷指派庾亮接管征讨军事,任命左卫将军赵胤为历阳太守,取代了苏峻的位置。同时,左将军司马流率军驻守慈湖以抵御苏峻。庾亮则让他的弟弟庾翼以平民身份,统领数百人驻守石头。
宣城内史桓彝本想响应朝廷起兵,但由于部队力量不足且常受山民骚扰,长史裨惠劝他暂缓出兵,桓彝最终未能按计划行事。
十二月二十一日,桓彝在芜湖设防,但苏峻的部将韩晃却突破防线,攻占宣城。桓彝退守广德,韩晃则大肆劫掠,随后撤军。与此同时,徐州刺史郗鉴原计划前来援助,但由于北方边境局势紧张,朝廷下令暂时停止调动援军。
直到这一时刻,庾亮依然未将苏峻放在眼里,依旧固执己见。
公元328年正月,江州刺史温峤率军前来支援建康,并在寻阳设立军营。
苏峻的部将韩晃则对慈湖驻守的司马流发动偷袭。司马流本就懦弱无能,在即将作战时更加惊慌失措,甚至无法找到嘴巴吃烤肉,结果兵败身亡。
正月二十八日,苏峻率领祖涣、许柳等人,渡过横江,驻扎在牛渚。朝廷军队与之交战,但屡战屡败。
二月一日,苏峻来到蒋陵的覆丹山,司徒司马陶回向庾亮建议,考虑到石头有重兵守卫,苏峻必定会选择从南道偷偷绕行,我们应设伏击之。庾亮未曾采纳。
果不其然,苏峻果真在夜间经小丹阳时迷失了方向,导致军队混乱。庾亮听闻此事后,不禁感到后悔。
衣赐履表示,从庾亮的表现来看,似乎我们都可以对他充满怨气。他显得过于自负和刚愎,但如果从另一个角度看,我们也能发现,庾亮其实非常不简单。虽然他每次做出的军事决策几乎都是错误的,但他依旧敢于再度做出决策,这也显示了他非凡的毅力和坚定的定力。
随着建康形势愈加危急,许多朝廷官员纷纷将家人撤离,而左卫将军刘超则将妻儿安置在宫内,准备坚守。
朝廷再次任命卞壸指挥大桁以东的军事防线,与钟雅、郭默、赵胤等军队一道与苏峻在西陵决战。然而,卞壸等人在战斗中大败,伤亡惨重。
二月七日,苏峻进攻青溪栅,卞壸虽率军抵抗,但最终未能抵挡住苏峻的猛烈攻势,纵火之势令建康城内大部分官府和军营设施都被焚毁。卞壸带伤仍奋战至死,两个儿子也在战斗中阵亡。卞壸的妻子悲痛欲绝,抚摸着丈夫和儿子的遗体,感慨万千。
丹阳尹羊曼等人死守云龙门,并与黄门侍郎周导、庐江太守陶瞻等人激烈战斗,最终都英勇殉国。
庾亮准备在宣阳门集结兵力,但刚下令集结,士兵们便四散奔逃。无奈之下,庾亮带着几个弟弟和部分将领,向寻阳撤退。
在临走时,庾亮对侍中钟雅交代:“这里的事务就交给你了。”
钟雅幽默回应:“梁断房塌,这是谁的错呢!”
庾亮叹道:“今日之事,一言难尽,别再提了。放心,我定会东山再起。”
钟雅则祝愿庾亮:“希望您能够承担荀林父的使命!”
这时,庾亮已经准备乘船逃离。然而,船上的混乱和乱兵使得舵手不幸中箭身亡,船上的人都惊恐万分,准备弃船逃生。唯独庾亮坐稳不动,冷静地说道:“这双手怎么能用来射贼人呢!”
大家听后安定下来。庾亮和他的随行人员成功逃脱,向温峤驻扎的寻阳投奔。
读到此处,我不禁更加佩服庾亮。无论是逃亡时的冷静心态,还是临危不乱的沉稳表现,都显示了他非凡的心理素质。即使是在逆境中,庾亮依然充满了复出的希望。这种“只要不死,必能东山再起”的气概,恰是政治人物最为宝贵的生存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