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划中的十二兵团以十八军作为主要骨干进行组建,初期还计划编入十军和十四军。这两支部队都有过重建的经历,都是从十八军中抽调部分力量为基础进行重组的,同时也彻底进行了土木工程化的改造。
作为这个兵团的指挥官,其实并不完全由桂系的白崇禧来决定,还需要参考常公和陈诚的意见。回想在东北地区组建大兵团时,卫立煌的看法并不受到重视,常公几乎将沈阳周边能够调动的部队全都划归了第九兵团,任命廖耀湘担任指挥官。
由于卫立煌在沈阳时,主张坚守该地,反对常公退守关内的计划,导致常公对他的态度不满意,逐渐架空了卫立煌的权力。常公在锦州派遣范汉杰去和卫立煌发生摩擦,将锦州及其周边的部队直接划归范汉杰统帅,几乎把沈阳能够调动的所有部队,除了五十三军之外,其余部队几乎都编入了第九兵团,以便于更好地控制局面,削弱卫立煌的权威。
在华中地区,除了十二兵团所指挥的几支军队外,桂系的力量依然较为强大。宋希濂所领导的十四兵团驻扎在鄂西地区,承担着保卫长江防线的重任,能够调配的部队几乎都被编入了十二兵团。宋希濂曾提到,在战前白崇禧曾试图拉拢他,而黄维也曾试图争取胡琏的支持,这让陈诚对胡琏的信任产生了动摇,最终折中之下,他们选拔了早已脱离前线的黄维作为指挥官,这样的选择双方都能接受。
实际上,如果在战前常公和陈诚坚持要让胡琏担任十二兵团的指挥官,即便白崇禧表示反对,也不会有太大影响,胡琏一样能够当上这个职位。因为十二兵团的部署不仅用来参与解放区的进攻,还有一个重要的角色是为了牵制华中地区的桂系力量。因此,如果胡琏与白崇禧之间产生争执,反而常公会更加信任他。
然而,胡琏并没有选择对抗,也没有像宋希濂那样,在与白崇禧交谈后迅速联系军统,急于表达自己的立场。此外,考虑到纪律等问题,常公对胡琏的信任有所降低,最后才决定启用黄维。黄维对常公的忠诚让常公感到踏实,他无论在什么地方都能听从指挥。
后来当黄维被派去支援淮海战场时,他毫不犹豫地就前往了。反观廖耀湘,则显得有些失职,未能完全遵循常公的命令出辽西增援锦州。如果当时胡琏担任兵团司令,面对局势,到了蒙城后,他肯定会找理由拖延,不愿继续向前推进。而恰恰是因为黄维的存在,在蒙城做好防御准备后,国防部的命令让他继续向徐州前进,他立刻履行了命令。
十二兵团成功牵制了中野的全部力量及华野的部分兵力,保持了淮海战役翻盘的可能性。如果十二兵团从一开始就不上心,磨洋工,那么只有黄百韬兵团、邱清泉兵团、李弥兵团和孙元良兵团,要好打多得多。在被围困之后,黄维也提出了若干作战方案,其中包括一开始就建议向东南方向进攻,与李延年和刘汝明的部队靠拢,但最终遭到了国防部的否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