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腾蛟,1919年出生在湖北黄安这个小县城,现如今已经更名为红安。这个地方曾涌现出不少开国将军,而江腾蛟便是其中之一。他的军旅生涯从年少时便开始,1930年年仅11岁的江腾蛟就加入了青年团,并在同年加入了我军。那时,他在黄安的区儿童团担任大队长职务。到了1937年,年满18岁的江腾蛟正式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55年,江腾蛟被授予少将军衔,但不幸的是,1971年9月,他遭到隔离审查,1973年则被开除党籍,撤销了所有党内外的职务。今天,我们不打算深入探讨他身上的功与过,而是想简单聊一聊两案公审的历史背景以及他出狱后的晚年生活。
江腾蛟的妻子李燕平比他小了11岁,二人相识于四野,1949年结为夫妻。婚后,他们育有一子七女。丈夫陷入困境后,李燕平在1975年被送往湖北红安县的一个农场,开始了长达四年的农场生活。在此期间,她与江腾蛟失去了联系,甚至不知丈夫的生死如何。直到1979年下半年,随着两案公审的前期筹备工作展开,涉及江腾蛟案件的调查需要李燕平回北京配合,她才得以离开农场,返回北京。
来到北京后,李燕平住在三女儿家里。此时,她心情复杂,既期待着与丈夫的重逢,又担心他可能面临严厉的判决。在那段漫长的等待中,她几乎每晚都辗转难眠,直到最终判决下来,她才松了一口气。本以为丈夫还需继续在监狱服刑,但没想到的是,1981年7月,江腾蛟竟获得了特批保外就医的机会,并于8月下旬提前出狱,安排他到太原生活。得知这一消息后,李燕平的心情如释重负,她的愿望就是和丈夫一起安度晚年。
1981年8月下旬,江腾蛟走出了监狱,和家人一同乘坐着绿皮火车从北京前往太原。那时,他已经61岁。由于江腾蛟依然在服刑期间,且尚未获得正式工作,生活来源没有保障,而李燕平的审查也未结束,因此,她的待遇尚未确定。为了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组织安排他们住在太原的体委大院中。
考虑到两人年事已高,组织还特意安排他们的儿子照料父母的生活。在此基础上,组织为他们提供了两套40平方米左右的两居室房屋,房子仅由一墙之隔。江腾蛟和妻子住一套,儿子一家住另一套。此外,组织每月还给江腾蛟200元的生活补助,这在80年代已是相当可观的数额。那个年代,普通国企技术工人每月的工资大约只有40至50元,而200元已经属于较高的生活水平。
90年代初,李燕平的审查工作结束,最终为她定了按行政18级退休的待遇。江腾蛟的晚年生活平静且充实,尤其在那个法治日益完善的时代。每天清晨或傍晚,总能看到他在小区内悠闲地散步,身姿矍铄。谁能料到,这位看似普通的老人,曾是一个极具争议的将军。
李燕平对于这样的普通生活感到无比的感恩和幸福。丈夫练习书法时,她会为他泡上一杯热茶,陪着他安静地看字,或是忙碌着照顾孙辈。丈夫出去散步时,她则在家里照顾家人,享受着温馨的家庭时光。对李燕平而言,这种平和宁静的生活充满了满足。
2009年,江腾蛟因病住院。在临终前,他有一个遗愿,那便是希望自己去世时能够穿上曾经的军装。这或许是一个军人的执念,尽管他很少提及,李燕平从日常生活中细心观察丈夫的点点滴滴,早已察觉到他的这一心愿。
2009年5月8日清晨6:01,90岁的江腾蛟在北京病逝。丈夫去世后,李燕平做了两件事。第一件事是向组织提出申请,表达丈夫生前希望穿上军装的遗愿,并很快得到了批准。第二件事,她通过短信告知亲友们江腾蛟的去世消息。这条短信是5月15日发出的,距丈夫去世已整整一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