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757年正月,安史之乱爆发已经整整一年。在这段时间里,大唐与叛军的领袖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首先,大唐方面。公元756年农历七月十四日,唐玄宗李隆基在被安禄山的叛军追赶的情况下,匆忙逃到马嵬驿。在饥饿和愤怒中,唐玄宗随行的将士发动了兵变,杀掉了奸相杨国忠及其家人,并强迫李隆基亲手处决了杨玉环。随后,唐玄宗与太子李亨分道扬镳,唐玄宗继续南下前往四川避难,而太子李亨带着他的儿子李倓、李俶北上灵武,收拾残兵败将,计划收复河山。不久后,李亨在灵武自立为帝,尊唐玄宗为太上皇,改元至德,成为唐肃宗。这样,大唐在动荡不安的时期完成了权力的交接。
叛军方面,安禄山此时已经在洛阳称帝,整整一年。尽管他屡次大败唐军,但由于大唐本身依旧强大,虽然战力严重受损,但并未完全崩溃。然而,安禄山此时面临的最大难题不仅仅是大唐,还有他自己的健康状况。安禄山的身体越来越差,双目失明,且脾气变得异常暴躁,经常无缘无故毒打手下宠臣和宦官。与此同时,安禄山计划将皇位传给自己宠妃段氏所生的儿子安庆恩。这一决定激怒了他的次子安庆绪(长子安庆宗已在唐朝任职太仆卿,但在安史之乱爆发后被朝廷赐死)。安庆绪联手严庄和李猪儿三人,在757年正月初五晚上,发动政变,将安禄山斩杀在营帐中。随后,严庄向外宣称安禄山暴病身亡,死前传位给晋王安庆绪。
就这样,安史之乱爆发一年后,朝廷与叛军都更换了新的领导者。唐肃宗李亨,年约四十五岁,成为自大唐开国以来首位在都城之外登基的皇帝。他深知自己若不能成功收复都城长安,必会遭人诟病,认为自己的登基不正。因此,收复长安便成为他证明自己拥有合法性和能力的关键。若能成功,他便能向世人证明自己比年迈的父皇更适合治理国家,但此时长安已为叛军所占,潼关失守,关中陷落,唐军的精锐将领要么阵亡,要么被俘。唐军的实力不如往昔,但仍未完全丧失斗志。
幸运的是,河南节度副使张巡带领7000军民在漕运重镇睢阳坚守了十个月,确保了漕运不受影响。大运河的漕运为朝廷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财赋。唐肃宗开始集结各路兵马,准备反攻,而此时大唐唯一可以依靠的,便是朔方节度使郭子仪与河东节度使李光弼。
公元756年八月,唐肃宗继位仅一个月后,郭子仪与李光弼带领军队抵达灵武,唐肃宗任命郭子仪为兵部尚书兼宰相,依旧保留朔方节度使职务。到了公元756年九月,肃宗又任命长子广平王李俶为天下兵马元帅,并将郭子仪任为副帅,统领各路兵马,准备全面反攻。
接下来的近一年时间里,唐军与叛军互有胜负,但唐肃宗两度发动进攻长安,均未能成功。尤其是757年五月,郭子仪在长安城西的兴城堰战败。叛军首领安守忠设下圈套,唐军四万精兵被叛军一万骑兵打败,死伤惨重,这场败仗史称“清渠之战”,郭子仪请罪并降职为左仆射。
然而,公元757年九月,唐军再次集结。唐肃宗这次投入了更多的兵力和资源,决心一举夺回长安。他意识到,虽然安史叛军的兵力上并未占优势,但其装备精良、战斗经验丰富,尤其是拥有大量精锐骑兵。安史叛军的主体部队就是从大唐的平卢、范阳、河东三镇兵马中挑选出来的。为确保胜利,唐肃宗号召所有能动用的精锐部队,甚至向回纥、南蛮、大食、于阗等少数民族借兵四万,组成了十五万人的胡汉联军。
这次借兵代价沉重,唐肃宗为了得到回纥骑兵的支持,不得不承诺,战后会将土地、百姓、金银和子女归回纥所有。唐肃宗几乎倾尽了所有资源,只为收复长安。这次战斗,如果胜利,将极大鼓舞士气,巩固大唐的统一;如果失败,恐怕长安将永远无法收复,大唐将彻底陷入分裂。
唐胡联军中,最为强悍的两支部队便是唐军的陌刀队和回纥骑兵。陌刀队由专门的精兵组成,他们手持重达15至50斤的大刀,专为对抗骑兵而设计。回纥骑兵则是当时东亚最强悍的骑兵,他们的机动性和战力堪称无敌,且每位骑兵都有两匹马,一匹为主马,另一匹作为替补,确保能在长时间内保持作战能力。
然而,唐军的精锐也要面对叛军的强悍队伍,尤其是曳落河骑兵,这支部队以重骑为主,战斗力极强,且其战马和兵员从契丹、奚等民族中选拔而来,训练有素。
最终,唐胡联军与叛军的精锐部队在香积寺展开了激烈的对决。战场上血肉横飞,杀声震天,唐军凭借陌刀队与回纥骑兵的联合攻势,成功压制了叛军的精锐部队。经过一场长达八小时的惨烈战斗,唐军虽然伤亡惨重,但最终以大优势击败叛军,成功收复长安。
香积寺之战成为冷兵器时代最为血腥、最为惨烈的战役之一。两军的伤亡接近60%,然而双方依然顽强战斗,展现了惊人的勇气和坚韧。尽管唐军最终胜利,但这场战斗为大唐帝国的未来埋下了隐患。大唐的精锐几乎损失殆尽,而安史之乱的余波直到六年后才平息。尽管大唐经历了短暂的恢复,但其盛极一时的光辉已渐渐消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