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袁世凯,大多数人往往会联想到他背叛光绪帝、夺取民国总统宝座以及发动洪宪帝制等事件。相比之下,袁世凯在朝鲜半岛的辉煌岁月却常常被忽视。其实,在他进入朝鲜半岛之前,袁世凯仅是一个不起眼的小人物,但通过多年的努力,他最终成为了半岛上最具权势的人物。那么,袁世凯是如何一步步取得这样的成就的呢?这一切,要追溯到19世纪中期。
1. 东亚风云变幻
在19世纪40年代之前,整个亚洲似乎依旧维持着相对和平的局面:中亚已被沙皇俄国所渗透,南亚几乎被英国完全吞并,西亚的奥斯曼帝国则饱受列强侵扰,波斯帝国也成为英俄列强觊觎的目标。唯独东亚,尚未受到列强的侵害。然而,随着1840年鸦片战争的爆发,作为东亚核心的清朝帝国被英国打败,不得不签订《南京条约》,打开国门。而进入1850年代,美国也开始迫使日本开放港口。随着这些大国的崛起,朝鲜半岛自然也难以独善其身。
事实上,在1860年代,法国与美国对朝鲜半岛的渗透愈加明显,甚至发生了军事冲突。总的来说,自1840年起,东亚的“岁月静好”彻底被打破,局势变得动荡不安。
2. 袁世凯踏足半岛
尽管1860年代半岛受到了法国和美国的渗透,甚至爆发过冲突,但总体而言,半岛的局势并未遭遇太大波动。原因之一是当时半岛依然是清朝的附属国,因此许多外部压力都转嫁到了清朝。然而,这一切在1876年发生了转折。经过明治维新后强大的日本开始对半岛进行入侵,并逼迫朝鲜签订了不平等条约。这一事件迅速分裂了朝鲜政府的阵营:一部分人主张继续依附清朝,认为清朝地大物博,底蕴深厚,这一派被称为“事大派”;而另一部分人则看到了日本的小国崛起,认为朝鲜应向日本靠拢,称为“开化派”。
这场理念的冲突不仅是思想上的对立,更是一场你死我活的权力斗争。终于,在1882年的夏天,事大派操控下,首尔爆发骚乱,导致日本使馆遭到焚毁。当时,半岛的权力由闵妃掌握。喜欢韩剧的朋友或许知道,闵妃在半岛近代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然而,闵妃与当时的国王父亲大院君之间的矛盾激化,最终闵妃失去了大部分权力,大院君趁机重新掌控了朝政。
然而,大院君很快意识到自己并不具备有效处理朝鲜局势的能力,于是他请求清朝的帮助。光绪朝廷派遣了吴长庆作为使者,袁世凯也随吴长庆一同抵达朝鲜。当时的袁世凯仅是一名低级军官,尽管他曾尝试通过科举考试来实现自我突破,但科举考试的成功率极低,因此他最终选择依靠老关系,跟随吴长庆进入了朝鲜。
3. 袁世凯的崛起
当时尽管大院君重新掌握了政权,但骚乱并未平息,局势依旧动荡不安。正因如此,大院君才不得不向清朝求助。吴长庆和袁世凯经过商议,决定抓住机会,将大院君软禁至保定,并着手平定汉城的乱局。袁世凯带领清军对乱军展开打击,经过一番努力,汉城的动乱得以平息,闵妃也得以恢复宫廷地位。
在随后的交涉中,闵妃与国王对袁世凯产生了高度信任,清朝政府也任命袁世凯辅佐朝鲜国王。袁世凯在朝鲜的地位迅速上升,成为了“事大派”的象征。此时,事大派的势力获得了暂时的上风,但袁世凯的权威并未达到顶峰。
这一切直到1884年末发生了改变。那一年,亲日派与日本势力联合,发起了针对事大派的大规模屠杀,朝鲜局势瞬间发生剧变。对于袁世凯来说,这无疑是他在朝鲜半岛掌权以来最严重的危机。然而,危机中也蕴含着机会。袁世凯没有时间向光绪朝廷请示,便亲自带领军队镇压叛乱分子与日本势力,最终亲日派在这一事件中遭受沉重打击,袁世凯的威望也因此达到了巅峰。
然而,这时的清朝已经走向极度腐朽,袁世凯的权力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1885年,清朝派遣李鸿章与日本进行谈判,最终达成协议:清朝军队撤出朝鲜,并约定在朝鲜发生叛乱时,清朝和日本都可派兵干预。这一协议实际上暴露了清朝的软弱,也为日后朝鲜的吞并埋下了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