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皇帝之所以对施琅如此器重,这不仅是因为施琅成功地完成了国家的统一大业,更在于他创新了一种全新的国家统一策略。这样的策略主要是通过兵临城下,却不需要通过激烈的交战或流血,便可以不战而屈人之兵。这种智勇结合的用兵之道正是《孙子兵法》中所崇尚的最高境界。值得注意的是,这对于今天我们面对台湾问题时,依然具有值得借鉴的现实意义。”在7月22日的一场论坛上,厦门大学新闻学院的前院长与海协会前副会长张铭清教授在谈及施琅的贡献时表达了这样的看法。
当日上午,厦门大学社会与人文学院举办了“纪念施琅统一台湾340周年”主题的第五届厦门将军祠文化论坛及第六届吴英文化论坛,与会嘉宾围绕施琅收复台湾的历史背景,以及他对国家统一的深远贡献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此外,因清朝“靖海将军”施琅与“威略将军”吴英的祠堂而得名的厦门将军祠,也成为讨论的焦点之一,参与者们针对将军祠的历史文化保护与传承进行了学术交流,同时呼吁大家共同保护这一历史遗址,使得历史的文脉得以更好地延续和发扬。
厦门大学党委常委、宣传部长高和荣指出,厦门将军祠的文化及相关历史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不仅能够为厦门打造独特的文化品牌,更对两岸关系及涉台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他强调了历史遗产的价值与文化认同感的提升。
厦门大学人类学研究中心的副主任刘家军表示,现阶段两岸交流与融合发展已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尤其是福建地区特别是厦门,有必要进一步挖掘更多关于两岸历史文化的丰富资源。他强调,施琅与吴英所代表的“将军文化”,在涉台的历史研究中是一项不可忽视的重要主题,对于推进国家的统一进程更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
那么,厦门将军祠背后有哪些历史故事?我们所纪念的是哪位将军?施琅收复台湾的事迹众所周知,而吴英又有着什么样的历史功绩?这与将军祠又有怎样的联系呢?
根据历史文献记录,吴英(1637年—1712年)字高,他原本是晋江人,后来迁籍莆田。康熙皇帝初年,他加入清军,屡次在与郑经的大将刘国轩对抗中获得胜利。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施琅率军进攻,吴英作为副帅统率陆军,在澎湖海战中表现突出,立下赫赫战功。郑氏投降后,吴英在台湾驻守了一年多,为台湾的顺利归入清朝版图以及新政权的稳定交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台湾,吴英的神像被尊称为“台湾公”,以表彰他的功绩。
施琅与吴英两位将军在清朝初期为靖海宁疆、实现祖国统一和巩固海防方面做出了显著的贡献。他们的家族长期驻守厦门,留下了许多重要的历史遗迹,而为了纪念这两位赫赫有名的将军,厦门将军祠因此而得名。根据《厦门志》的记载,将军祠周边曾经有许多纪念施琅与其子施世骠收复台湾功劳的“功高大树”和“爱永甘棠”坊,还有为纪念“威略将军”吴英而设立的“勋崇山海”坊等丰富的历史遗迹。这些都为今天对历史的研究与传承提供了宝贵的素材。(海峡导报记者吴舒远、吴生林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