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灵王二十一年,公元前305年,赵国的战争局势发生了转折。一声令下,战场上万马奔腾,箭如飞蝗,瞬间遮蔽了天空。箭雨如瀑布般倾泻而下,几支骑兵队伍如锐利的刀锋,切割开了敌方步兵的防线,所到之处,敌军方阵瞬间崩溃。赵国凭借犀利的骑兵冲锋,首次成功击败了长期的宿敌中山国。这些骑兵被统一称为“赵边骑”。
在此之前,赵国的战略形势堪称险峻。北方被燕国威胁,东边是游牧民族的广阔领土,而西边则与秦国和韩国接壤。赵国身处三线作战的困境,周围的国家都虎视眈眈。赵国屡次受到侵扰,公元前318年和前307年,先后被秦国和中山国击败,边疆也不断遭到游牧部落的骚扰。武灵王痛定思痛,决定从根本上改变赵国的军事现状,着手培养一支精锐骑兵。
在当时,北方游牧民族的服饰是中原人所不屑一顾的,他们头戴羽毛,衣着简约,脚穿皮靴,这种风格在中原人眼里显得土气且不拘礼节。然而,赵王却从这些“非友好”的邻居身上汲取了灵感。在赵王眼中,中原传统的服饰笨重,步兵和骑兵都穿着厚重的铠甲,这使得军队机动性差,尤其是在与游牧民族作战时,游牧民族骑兵轻便灵活,可以迅速进攻和撤退,而赵国军队常常陷入追击之困。
因此,赵王决定进行军事改革,他亲自带头模仿游牧民族的服饰和战法,并在宗室贵族与将领肥义、楼缓的支持下,顺利实施了军队改革。赵国新组建的骑兵部队装备相对简陋,没有沉重的盔甲,士兵配备短兵器和弓箭。尽管这些装备看似脆弱,但在当时重甲兵种的背景下,这支骑兵能够充分发挥弓箭射程远、机动性强的优势,轻松穿插敌阵,实施快速打击。
这支精锐骑兵部队,不仅要在战场上展现出极高的战术灵活性,还面临着极大的挑战。由于当时并未发明脚蹬,骑射的难度极大。骑兵必须依靠腿部的力量来控制马匹方向,还需要在战斗中迅速离开马背,这对士兵的力量、灵活性和核心力量要求极高。赵国的骑兵训练非常特殊,模仿游牧民族的围猎方式来提高士兵的骑射技能。通过这种方式,赵国的骑兵展现出极强的灵活性和高效的战斗力。
同时,赵国的军事改革也体现在人才选拔的多样性上,赵国不像其他国家那样拘泥于传统。类似齐国通过招募市井游侠组成轻步兵,赵国也积极吸纳来自各个社会阶层的英才,注重实用主义的选拔标准。
回到齐国,齐国与魏国的马陵之战展示了轻步兵的优势。齐国主帅孙膑利用魏国轻敌冒进的机会,将轻步兵的优势发挥到极致。齐军通过灵活的阵型和出其不意的伏击,将魏军击溃,显示出轻兵种在特定地形下的优势。
魏国则注重培养重型兵种。魏武卒的训练要求士兵不仅具备强大的体力,还要有足够的耐力和战术头脑。他们配备沉重的甲胄和武器,训练要求士兵能够在半天内行军百里,具备强大的作战能力。然而,魏武卒的局限性在于,它是一支重步兵部队,在不适合其发挥的地形中,往往会遭遇较大损失。
在秦国的军队建设上,商鞅变法使得秦军的综合实力得到了大幅提升。秦国通过改革建立了一个以军功为基础的士兵选拔体系,激励军人通过战斗获得晋升。秦军不仅拥有精良的装备,还在士气上表现出极强的战斗力,成为战国时期的强军之一。秦军的装备,包括铜铸兵器和强力弓弩,在当时可谓一流。
相比之下,赵国的骑兵虽然数量庞大,但由于装备简陋且缺乏坚固防护,容易受到敌军重甲部队的压制。在战国时期,骑兵作战困难重重,赵国的骑兵虽然在机动性上占优势,但难以与秦军、魏武卒等强敌抗衡。因此,尽管赵国的骑兵数量被夸大到二十万,实际上这种说法并不可信,毕竟马匹是极为宝贵的资源。
综合来看,赵国的骑兵在轻骑兵对轻步兵的对抗中占有优势,但面对重甲部队,尤其是魏武卒和秦锐士时,显然不具备足够的抵抗能力。因此,在战国时期的军队排名中,赵国的骑兵位于齐技击之上,却不敌魏武卒和秦锐士。而秦锐士则因其综合实力和出色的战术配合,在各大军队中占据了绝对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