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记载:“太公望吕尚者,东海上人。夏商之时,申、吕或封枝庶子孙,或为庶人,尚其后苗裔也。吕尚盖尝穷困,年老矣。”这句话的意思是,姜子牙出身于四岳之后,但在夏商时期,他这一支已经降为庶人,到了姜子牙这一代时,他的家庭陷入了贫困困境。可以说,姜子牙虽然有着显赫的祖先,但他自身的身份较为低微,既没有财富也没有权力,生活艰难。
公元前209年,陈胜在大泽乡发起起义时,曾高喊“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意思是有权有势的人难道天生就比别人高贵吗?这一呼喊打破了中国古代的血统论,宣告了平民政治的崛起,从此,低微身份的人也可以通过努力,成为王侯将相,甚至有机会成为皇帝。尽管如此,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的用人制度已经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但陈胜这句话更具代表性,是对“王侯将相”观念的一次有力挑战。
然而,姜子牙生活在商朝末期和周朝初期,比陈胜早了800多年,当时中国依然是“王侯将相真有种”的时代。在这样一个社会背景下,史书中所描述的姜子牙为何能够脱颖而出,最终成为帝师呢?陕西的考古研究改变了我们的认知,揭示了姜子牙的真实身世非同凡响。
2012年,在陕西省宝鸡市渭滨区石鼓镇的石咀头村,考古学家发现了石鼓山古墓群。在接下来的考古工作中,出土了大量珍贵的文物,其中一些是极为罕见的,对于商周考古来说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这些发现让学者们得出结论,石鼓山墓地是姜子牙所在的姜族的墓地,下面是一些具体证据:
首先,在M3号墓中出土的“中臣鼎”上,刻有“中臣尊鼎,帝后”五个字。根据李学勤等学者的研究,“帝后”指的是邑姜(姜子牙的女儿,周武王的正妃)。这段铭文表明“中臣”与“帝后”邑姜的家族有紧密联系,而“中臣”很可能是姜族的人。
其次,考古学家还发现了“高领袋足鬲”这一器物,它是姜戎文化的代表性遗物,证明了石鼓山墓地与姜族有着直接关系,进一步确认了这片墓地属于姜子牙的家族。
第三,关于石鼓山墓地的研究,中国文化报曾报道,陕西文物鉴定研究中心主任尹夏清表示,经专家考证,石鼓山墓地M4号墓的主人身份已基本确定,属于姜太公的女儿——邑姜。邑姜为何没有葬入周王陵,或与周武王合葬,至今依然是个谜。
第四,石鼓山墓地始建于商朝时期。新华报业网也报道称,这一发现是中国商周时期墓葬考古的一次重大突破,为我们了解姜族与姬族周人的文化交流提供了宝贵资料。
由此可以看出,石鼓山墓地是姜子牙的姜族墓地,跨越商周两代,拥有丰富的历史遗存。从这个角度来看,姜子牙应当是姜族中的一位重要人物,其传说的合理性也得到了更多的支持。
首先,石鼓山墓地位于宝鸡渭滨区,距离周朝的发源地岐山非常近,这意味着姜族和姬族有着紧密的联系。两族的互动频繁,也符合当时交通条件的限制。
其次,姜族和姬族之间有着深厚的姻亲关系,古公亶父娶妻太姜,说明姜族与姬族早有联姻。周武王娶了邑姜,进一步加强了两族的亲密关系。姜子牙能够成为周朝的帝师,显然得益于两族间的这种信任与合作。
第三,甲骨文中提到“羌姜一家”,其中“姜”是指姜戎部族的女性,羌人曾强大而分散,因此周朝与姜戎建立了联系。姜子牙背后有强大的支持力量,姬族也急需得到姜族的帮助。所以,姜子牙能成为帝师,实际上是得到了姜族的支持,并且通过两族的联姻取得了信任。
综合来看,姜子牙显然不是贫民,而是姜族中的一位重要人物。姜族实力强大,并且早在姜子牙之前,姜族和姬族之间就已经有了深厚的联系,才使得姜子牙能够被姬昌重用,最终成为帝师。
值得注意的是,姜子牙的姜族可能非常庞大,包含了多个小族群。姜子牙的家族与其他姜族成员可能存在血缘联系,尤其是古公亶父与妻子太姜的家庭,尽管两者可能不是同一个小族,但两者间可能有亲缘关系。
综上所述,史书记载的“东海上人”和“曾经穷困”等描述显然并不完全准确,但姜子牙的传奇仍然有其合理性。从考古学的角度看,姜子牙的身世远非如史书记载的那样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