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用是唐朝末年一位卓越的军事将领和政治家,同时也是著名的“十三太保”中的父亲或义父。他出身于沙陀部,是沙陀部首领李国昌的儿子。从小便显示出出色的勇敢与战斗天赋,尤其擅长骑射,因此深受父亲的器重和培养。
唐僖宗乾符二年(876年),李克用在父亲的带领下起兵反抗当时云州防御使段文楚的压迫,成功占领云州并亲手杀死段文楚。随后,唐朝朝廷任命他为云中防御使,这一事件标志着李克用逐渐走上了历史舞台。
到了唐中和二年(882年),李克用率领大军南下,协助唐朝政府镇压黄巢起义。因其赫赫战功,李克用被封为昭义节度使,驻守潞州(今山西长治)。在潞州,他建立了强大的军事力量,同时收养了十二位义子,这些义子后来被称为“十三太保”,其中以李嗣源、李嗣昭和李存孝最为著名。在十三太保中,李存孝无疑是战斗力最强的,李克用对他格外器重。
李存孝的名字并非天生,而是在被李克用收养后才改的。他的本名是安敬思,出生于沙陀部,是粟特族的后裔。李存孝的童年正值唐朝末年,战乱四起,家园被毁,亲人失散。在一次战斗中,他被河东节度使李克用俘虏,李克用发现他不仅勇敢而且聪明,遂将他收为义子,赐名李存孝,寓意他将永远怀念父子之情,孝敬义父。
李存孝的勇猛事迹广为流传。据说,他曾与野兽搏斗,展现了令人难以置信的力量。一次,年轻的李存孝正在山中放牧,突然,一只凶猛的老虎从树林中扑来。李存孝没有慌乱,而是迎难而上,与老虎展开了殊死搏斗,最终凭借顽强的毅力与巨力将其杀死,并将虎尸背回村中。此事震惊了周围的所有人,也传入了李克用的耳中,从而促使李克用决定将其收养为义子。
李克用帐下有许多勇猛的将领,其中一位名叫王彦章,他以力大无穷著称,常常持长枪冲锋陷阵,因此被称为“王铁枪”。然而,在与李存孝对决时,王彦章竟然连三招都未能抵挡住,李存孝的战斗力可见一斑,甚至有些人将他与西楚霸王项羽相提并论。
李存孝的勇猛与忠诚,使得他成为十三太保中最受李克用宠爱的人。然而,这种宠爱也引起了其他将领的嫉妒,尤其是李存信。李存信本姓张,骑射精湛,智勇双全,深得李克用的信任,但由于李存孝的出众表现,李存信的光芒被掩盖了。他们两人多次发生冲突,甚至在李克用镇压黄巢起义时,李存孝因李存信对黄巢军的乱打行为而提出斥责,这成为了两人关系破裂的导火索。
李存孝对李克用的信任产生了动摇,尤其是在他攻下潞州后,尽管他功劳最大,但并未被任命为昭义节度使,而是被安排为汾州刺史,这让李存孝感到受到了不公正的对待,他怀疑是李存信在背后排挤他。《新五代史》记载,“存孝取潞州功为多…不食者数日”,他认为自己所受到的待遇不公,对李克用和李存信心生怨恨。
此外,李存孝与赵王王镕作战时,又与李存信发生了矛盾,彼此之间的不信任与猜疑愈加严重。李存信甚至诬陷李存孝心怀二心,常在战场上避战不击。李存孝感到自己被孤立和诬陷,无法再忍受下去,最终选择背叛李克用,投降了朱温、王镕和李匡威等势力,并上表归顺朝廷。唐昭宗任命李存孝为邢州、洺州、磁州节度使,成为与李克用对抗的力量。李存孝的叛变对李克用来说是一次沉重的打击,也让后唐的局势更加复杂。
李存孝带走了河东军的精锐,控制了河北的要地,这给李克用的根基造成了威胁。李克用不得不亲自带兵出征,展开了激烈的内战。894年,李存孝被围困在邢州,城中粮草尽失,无法抵挡。此时,李存孝登城请罪,希望能亲见李克用一面,说上一句话后便死。
李克用看到李存孝的恳求,心中十分感动,回忆起这几十年的父子情深,觉得自己一时糊涂做出了过激的决定,因此决定给他一个机会。李克用派刘太妃前去劝降,并成功说服李存孝出城投降。李存孝被押回太原后,李克用本不想杀他,想等待将领为李存孝求情,只要有人求情,他便会轻判他。但最终,所有将领因嫉妒心作祟,没有一个人出面为李存孝求情。最终,李存孝被判处车裂之刑,成为李克用不得已的决断。
令人意外的是,在执行车裂时,李存孝凭借巨大的力量竟然拖住了五匹马,马匹无法拉动他,场面一度陷入僵局。李存孝冷静地说道:“你们杀不了我,要想杀了我,除非把我的手筋和脚筋挑断。”果然,最后李存孝的手脚筋被挑断,他在忍受极大痛苦的情况下最终死去。李存孝的死,使得他最亲近的好友薛阿檀也选择自尽。
李存孝死后,他被安葬在山西太原西山风浴沟口的太山脚下,坟墓用简单的几块石头堆砌而成,前方竖立着一块石碑,上面刻着“李存孝之墓”字样。李存孝的去世使李克用非常伤心,十余天未理政事,忧伤成疾,李克用的势力也因此逐渐衰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