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问你,天下什么东西最大?”
面对朱元璋这个威严的提问,蒙古少女王氏毫不犹豫地脱口而出四个字。这四个字的回答,直接让她从一个普通的蒙古少女,变成了朱元璋的儿媳。这一回答,实在让人好奇:为何朱元璋会这样提问?而王氏又为何能凭借这四个字从“活阎王”手中全身而退?
其实,关于“天下什么最大”这个问题,早在北宋时期,赵匡胤就曾提出过类似的问题。北宋刚刚建立时,赵普是一位十分著名的宰相。赵普虽然书读不多,但他凭借自己对“道理”的深刻理解,成功治国安邦。他的“半部《论语》治天下”这一名言流传千古,成了他的代名词。
在赵匡胤的时代,有一天,他忽然问赵普:“你觉得普天之下何物最大?”赵普听后毫不犹豫地回答道:“道理。”当时在场的人都不由得为赵普捏了一把冷汗。面对皇帝的提问,按理说,应该说皇帝最大才是正确的回答。如果赵普回答皇帝最大,恐怕不仅会失去官职,还可能会引来严重的后果,因为那是对皇帝的不敬,属于欺君之罪。而赵普的回答,则显得理直气壮,甚至挑战了传统的皇帝权威。但赵匡胤是明君,他赞同赵普的回答,因为赵普说的“道理”正是他治国的理念。
而朱元璋的提问,显然也借用了赵匡胤的方式来考察王氏的聪明才智。那么,这位蒙古少女到底是谁?
原来,王氏是元朝名将王保保的亲妹妹。朱元璋之所以把她抓来,是为了让王保保归降自己。朱元璋曾称王保保为“天下奇男子”,可见他对这位将领的敬重。虽然许多人认为朱元璋一生充满传奇,但他也有着几分遗憾,其中最大的两个分别是没有得到传国玉玺和没有得到王保保这位猛将。
不少人或许觉得,传国玉玺无关紧要,朱元璋也能当上帝王。但“千军易得,一将难求”。朱元璋手下猛将如云,可他仍然十分渴望得到王保保的支持。那么,这位王保保究竟是何等人物呢?
王保保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的父亲和舅舅都在元军中是非常优秀的将领,尤其是其父亲,他是一位文武双全的猛将,曾多次参与镇压起义。可惜,王保保的父亲在一次镇压起义的战斗中阵亡,早逝。而王保保自己因为经常生病,曾寄住在舅舅家。随着父亲的去世,王保保被舅舅收养,并跟随舅舅一起参与军队的建设。就在这时,王保保开始认真学习军事,并独立思考兵法战术。
王保保在年轻时就展现出了出色的军事才能,渐渐成为元朝的支柱之一。元朝末年,战争愈发混乱,王保保继承了父亲和舅舅的事业,成为新一代的领导者。尽管他年纪轻轻,甚至被一些人称为“孺子”,但他凭借过人的智慧与勇气,成功平定了起义军的混乱局面。
在南方,朱元璋和陈友谅、张士诚等势力正在激烈争斗。如果王保保带兵南下,他可能会一举压制朱元璋和陈友谅,但王保保与元朝的内斗让局势错综复杂。他和孛罗帖木儿发生冲突,最终以胜利告终。朱元璋也对王保保充满了敬佩,尽管王保保始终未归顺明朝,朱元璋仍然将他视为一位难得的军事天才。
在元朝灭亡后,王保保依然忠诚于元朝,直至去世。对于朱元璋来说,王保保虽然从未归降,但他始终未曾忘记这位杰出的将领。
与王保保同样传奇的,还有他的妹妹——观音奴。她的忠诚同样令朱元璋心生敬意。观音奴被朱元璋视为接触王保保的媒介,并希望通过她促使王保保归顺。朱元璋甚至试图将观音奴许配给自己的儿子秦王,似乎是在暗示王保保:只要归顺自己,就可以让家人团聚。
然而,观音奴对此并不买账,她深知自己被当作政治工具,因此她借着守孝的理由推辞婚事。朱元璋并未因此放弃,反而更为急切地等待王保保的回应。最终,朱元璋问观音奴:“你觉得天下什么东西最大?”观音奴毫不犹豫地回答:“忠孝最大。”这一回答,朱元璋显然非常满意,但他并未按照观音奴的意愿行动,强行安排她与秦王成婚。
尽管如此,王保保始终没有投降明朝,最终死于北元。而观音奴与秦王的婚姻也未能带来幸福,最终她在宫中被毒死。尽管朱元璋在处理家国事务时极为冷酷,但在面对王保保这样忠诚的将领时,他仍表现出罕见的宽容与尊重。这段历史不仅反映了朱元璋的治国智慧,也让我们看到了王保保和观音奴那段忠诚与坚持的传奇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