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美国能够击垮前苏联,但却难以战胜中国?
在上世纪70年代,前苏联在其实力的巅峰期,军事力量一度超过美国,令其产生了深切的忧虑与紧张情绪。面对这一局面,美国最终选择了一种消耗战的策略,试图将前苏联拖入一场资源浪费的“星球大战”中。这一选择之所以成功,主要是因为前苏联存在两个致命的弱点,使其博弈中极易被拖垮。
首先,前苏联为了保持强大的军事威慑能力,将大量资源投入到重工业的制造与发展中,常常忽视了在和平时期,轻工业所能发挥的重要作用。这种战略失衡,使得其经济在面对复杂国际局势时,显得十分脆弱。其次,前苏联与另一世界大国——中国的关系日益恶化,错失了一个能够有效牵制美国的关键支点。美国的决策者们察觉到了这一点,因此更加乐于在中国伸出和解之手,甚至美国总统亲自前往中国进行外交斡旋。在内外压力的双重夹击下,尤其是经历了“西化”潮流的影响,前苏联这一庞然大物最终轰然倒塌,成为历史的一个教训,这一点对现在的我们来说,值得深刻反思与警惕。
如今,中美之间所发生的较量,与当年美苏之间的冷战根本有所不同。首先,当前中国并不寻求全球霸权,因此美国无法采取以往对付苏联的手段来制衡中国。反而是中国在长期积累的基础上,逐步崭露头角,特别是在太空探索与技术竞争方面,显著取得了优势。其次,在中美俄的三角关系中,美国犯下了一个关键性错误,促使中俄关系逐渐走到了一起,从而在战略上形成了新的平衡。第三,中国与苏联的最大不同在于,尽管重工业基础雄厚,但中国的轻工业同样出色,几乎没有明显的短板,经济结构更为完善。此外,中国在20世纪50到70年代期间,经历了规模空前的全民动员,这种动员深入人心,所带来的教育影响延续至今。即便美国的情报渗透或对中国知识分子的思想洗脑再彻底,也难以动摇以人民为基础的中国思想体系。
再者,中国本质上是一个经历了深刻历史与现实教育的民族国家,其民族政策被广泛认为是人类历史上最为成功的之一,中华民族的认同度也是全球最高,而前苏联和美国则是由多个加盟共和国构成的联邦,民族认同相对较弱。
在中美之间,双方其实也在相互“熬制”。然而从现实来看,这场“耐力赛”显然站在中国一边:美国不仅不敢轻易对中国进行军事攻击,更无法像对付前苏联那样,成功动员其盟友共同对抗中国。当前,中美在博弈中都受到了一定程度的伤害,但显然中国所遭受的影响较小,而且在高科技及先进制造业领域,灵活应对,逆势而上,反而创造了更多的成就。
因此,时间对美国而言,越来越显得不利,未来的历史将证明,美国不仅无法“熬死”中国,反而可能在这场较量中自己被“熬”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