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3年4月,日本建筑学者伊东忠太在访问贵州安平县时,偶然发现安顺有一个与众不同的民族,他对此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便向当地知县询问:“这是什么民族?”
伊东忠太(1867-1954年),是日本著名的建筑学者和历史学者。当地的知县回答道:“这是‘凤头苗’,他们的传统习俗是头发用五色布裹成,头顶高高翘起,且前发扎紧,上梳成形。”
受此启发,伊东忠太立即开始用素描记录下他眼前所见的这支“凤头苗”族的女子。如今,这幅画被认为是最早的贵州屯堡人肖像画。
事实上,所谓的“凤头苗”并非苗族,而是汉族。这里的“凤头苗”是一个历史背景复杂的群体,经过几百年的演变,他们保留了与汉族的紧密联系。由于历史上的许多变化,尤其是清朝的建立和明朝的灭亡,原本的汉族群体逐渐发生了身份认同上的分歧。清朝时期的汉人视自己为主流,而那些边远地区的汉人,如屯堡汉人,则开始坚守“老汉人”的身份,因而双方的关系日渐紧张,甚至连当地的知县也会将他们称作“凤头苗”。
本期的《以史为鉴》就来讲述这个名为“凤头苗”的民族,虽然名字中带“苗”,但实际上他们是正统的汉族。
回溯至大明洪武十三年,当时的元朝在云南的梁王巴扎刺瓦尔密叛乱,朱元璋决定派遣大将傅友德和沐英带领30万大军前往平定。经过几个月的激战,云南终于恢复了和平。为了巩固西南的稳定,朱元璋意识到需要驻守一支强大的军队。于是,他命令这支30万大军在西南地区设立屯军,以镇压边疆。
为了完成这一任务,30万大军不仅要修建屯堡,还需要将自己的家眷带到这片土地上定居。朱元璋后来还专门将一些罪犯、犯官及其家属发配到西南地区,以确保西南的社会稳定。《安顺府志——风俗志》中记载道:“屯军堡子,皆奉洪武敕调北征南……散处屯堡各乡,家人随之至黔。”《叶氏家谱》则提到:“自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初年被派遣南征……。平服世乱之后……令屯军为民、垦田为生。”
至今,贵州安顺一带的屯堡,仍然保留着许多大明时期的历史痕迹,成为如今知名的屯堡文化的代表之一。例如,明初时期的沈万三,因为得罪了朱元璋,被发配到云南贵州一带。在安顺定居后,沈万三凭借自己的商业眼光,开发了当地的茶叶、茶籽油产业,并帮助农民种植桐树、漆树,甚至建立了桐油加工厂,推动了安顺桐油的贸易发展。沈万三还开设了贵州历史上最早的银号——藜峨银号,并投资于乌蒙山区的铅矿、铜矿、铁矿和朱砂的生产。这些开创性的举措对当地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如今,沈万三的后人依然在安顺的天龙堡生活。
由于贵州、云南地区的气候对北方人并不友好,加上当地少数民族时常发生叛乱,面对这些挑战,大明政府为确保生存和稳定,决定在此地建立以屯堡为特色的防御性聚落。
时至今日,贵州安顺的屯堡人,仍然保留着独具特色的民居建筑风格。以石木结构为主,既美观又具防御性,这些建筑风格形成了安顺特有的地方民居特色。此外,屯堡的食品也有其独特性,它们便于长时间存储和携带,适合长期征战中的军需保障。如今,“军帐宴”已成为安顺的特色美食之一,成为游客必尝的菜肴。
这些明代汉族人生活在屯堡中,他们与周边的少数民族保持一定的交流,但也维持着相对独立的生活方式。经过600多年的发展,尽管屯堡人一度被中原江南地区误认为是少数民族,许多地方的屯堡人依然保持着中原汉文化的特点。
例如,屯堡人仍然保留着明代的官话口音,他们的花灯曲调也带有江南小曲的风味;在服饰方面,屯堡妇女的装束依然传承了明清江南汉族的传统。1993年发掘的明“荒王”墓出土的随葬品中的衣物和鞋子,与今天安顺雷屯、云山屯一带屯堡妇女的服饰几乎没有差别,专家称这些服饰为“活化石”,是民风民俗考古的重要见证。
在宗教和戏曲方面,屯堡人依然沿袭着汉民族的多神信仰,并且他们的地戏剧情生动,常演绎诸如《封神榜》、《楚汉相争》、《三国演义》等历史故事和神话传说。
贵州安顺的七眼桥镇屯堡文化村落群,在2002年被列为世界基尼斯之最——“规模最大的保存最完整的明初文化村落群”。而如今,保存最完好的云山屯、本寨古建筑群,也被列为全国第五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成为珍贵的历史遗产。